教案选登
形势与政策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09-11-20 点击次数:0

主讲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雷军 

专题: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告别落后,告别贫困,在曲折中进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人民共和国正由梦想变为荣耀的现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本期培训班《形势与政策》 主题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民主法制与军队国防建设等方面来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高速发展

1.60年强国之路——像一部科幻小说

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纵向比——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比1952年增加了77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从横向比——1952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78年也只占到1.8%;而2008年为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据预测,今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GDP1952年119元人民币,1978年381元,2008年迅速提高至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1000倍!

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洋油”、“洋钉”和“洋火”……“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60年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266倍,“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 

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52871万吨,比1949年增长3.7倍;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发电量增长达805倍; 2008年,包括粮食、肉类、钢铁和煤炭在内的主要工农业产品,均稳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产量达到1955年生产第一辆汽车的93455倍;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超过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 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亿美元多一点增加到去年的超过25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7.9%;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超过21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60多年前,贫困的中国有无能力担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曾经引起某些西方国家的质疑;但在今天,中国的力量正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生态——“中国生产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购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显然,这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在世界影响力的过度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达沃斯论坛到G20峰会,从多哈回合谈判到中美战略对话……世界,在关注着中国的声音。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更对中国经济刮目相看。据联合国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幅可能仅为1%;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8%-8.9%,并由此明显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据此,一些西方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媒体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是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成就,西方经济专家曾不止一次这样评价:中国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这就是中国的速度!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194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预言,共产党能够打天下,但是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几十年后,同样是一位美国人,87岁的美国记者西默·托平感叹:“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

2.60年经济发展——惊人的跨越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跨越1: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

跨越2: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

洋油、洋火、洋钉、洋布,这些名称曾经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跨越3:中国粮食产量 的飞跃。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一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只有1.13亿吨。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29亿吨,粮食自给率高达95%。

跨越4: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数量增长了6倍。地铁、高架桥、购物中心、体育馆、游乐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同时,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跨越5:外资外贸的巨大跨越。

195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只有5.5亿美元,且80%出口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近60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2600倍,“中国制造”遍及世界。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出口总额跃居全球第二位。   

“一五”期间,中国依靠前苏联19亿美元低息贷款,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迄今为止,累计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3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万亿美元。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世界改变中国 中国改变世界》一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在这三个阶段中,开放政策始终不变,但开放的结果却变而又变,使中国变得更加发展、更加强大了。”           

跨越6: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1980—200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14%,仅次于美国的20.7%;2006年,中国经济贡献率年均达31%,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引擎。此次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依然扩张。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006—2020年,中国经济贡献率年均将达26.7%,高于美国的15.9%,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火车头。   

据世界有关专家和经济机构的统计与预测,中国在世界经济年增长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08年的近30%增至09年的近50%。

60年,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为人类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现实。”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说,“未来的50年更将见证中国的再次崛起。”

二、社会全面进步

60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巨大跨越的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1.教育事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基

60年来,我国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越。新中国之初我国80%人口是文盲,到2008年,我国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数以亿计的,整个一代人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超过600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西部攻坚计划、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职业教育成为新增长点,每年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输送1000万技能型人才。 

2.科技事业:强国之基 造福民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和最大的跨越。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形成了宏大的科技队伍,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正快速惠及百姓生活。

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经历了一个不平凡发展历程。“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科技空白,“神州七号”的升空让世界惊叹,科技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60年来,不论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看到科技支撑的影子。无论是发展尖端科技,还是科技长入经济,或者是成果惠及民生,60年科技创新,       

60年硕果累累:

在尖端技术领域,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再到月球探测工程,一项项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在基础研究领域,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基因组学图谱的绘制及研究、量子通信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重大科研装备相继建成,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高温气冷堆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带动了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此外,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能力也大幅提升,攻克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关键技术。

  在惠及民生方面,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良农作物品种;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乙肝、SARS等40多种疫苗,抗疟的青蒿素、治疗II型糖尿病的太罗等新药,X光机、CT机、核磁共振仪等医疗仪器的国产化;互联网、多功能的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机、手机等的普及;还有高精度遥感技术、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用于“5·12”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这些科技元素都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之中。

3.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服务人民

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建立,10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批文化工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6到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几十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和100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3217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

4.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公益性 保障人民健康

60年来,我国有效控制了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医疗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加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超过600万人,每千人的床位数达到2.8张,是解放初期的70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各类保障制度覆盖了超过10亿城乡居民。

5.社会保障事业:扩大就业 健全社保

6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8年底,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就超过8亿人次。从2009年起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使8亿多农民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到2008年末,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1.5%。2008年有2335万城市居民、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的不断探索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后,国家相继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方略、作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援助、

6.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近30平方米。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

60年来,我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到住房货币化改革,再到“市场和保障并重”、“租、售并举”的发展历程。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不断改善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7.中国水利事业:兴利除害 惠泽民生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公里,全国七大江河均可防御住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在粮食增产50%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用水零增长。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8. 6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约6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从1.6元增加到16407元。

收入的增加,让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保障的逐步建立,让百姓对未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安全感。吃、穿、用、住的消费水平,更是与6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老人们会记得,百姓心中的高档消费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是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90年代后就是万元级、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电脑、汽车、商品房。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80%,农村居民更高达90%以上。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了37.9%和4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属于富裕型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达到小康水平。

三、民主法制健全军队国防巩固

1.民主政治建设:足音铿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普通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探索和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多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形式,为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提供了有效途径。从吸收大学生当村官就业,到土地承包的调整,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为特征的城乡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在基层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自1980年2月广西宜山地区出现第一个由村民自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以来,我国村民自治政策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逐步法制化、规范化。

与此同时,在各地城镇的社区居民会议、协商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社区论坛……社区内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形式也日益丰富。

目前,全国共有7.9万个社区居委会,42.5万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以1989年颁布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起点,社区居委会普遍进行了五次以上的换届选举。选举的形式经历了由候选人被动提名到自荐报名、由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由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发展过程,候选人的资格也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

在各类企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也不断发展。

60年弹指一挥,6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里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共有村委会60.4万个,经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民主,已扎根在广袤的田间地头。

         2.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固本安邦

        从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到刚刚通过的《人民武装警察法》,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有效实施。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达229件,国务院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约600件,地方性法规8000余件,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7个法律部门、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即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司法行政:服务大局 服务群众

60年来,我国司法行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形成,每年调处500多万件民间矛盾纠纷。

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增强。律师从1979年恢复重建时的200多人发展到15.6万多人,公证处3042家。新型监狱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近年罪犯改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3.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空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由革命战争向保卫国防的转变,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保障。60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得到了空前发展,自主研制的“两弹一星”等装备大幅提升了我军的防卫作战能力;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工业、交通、水电、通信等大批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抢险救灾行动中,人民子弟兵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近年来,我国军事外交工作进一步加强,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161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