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选登
党的建设三十年—成就与经验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0-12-20 点击次数:0
 

高新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前言

大家好,我们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党的建设三十年—成就与经验》。我们改革开放的历程如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的话,到今年已经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里面我们党的建设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不断地发展、变化。

   我们党的建设从头到尾贯穿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另一个就是怎样建设党。在这两大问题里面又突出贯穿着一个价值理念,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到底是什么,它无论是在党的目标里面还是在党的自身建设里面都能够显示出来。所以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一下我们党的价值理念的变化,第二部分讲一下我们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第三部分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党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一、党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党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具有多层面,多方面的内容。我们有自己的终极价值,比如说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奋斗理想也是我们的终极价值,但是我们还有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讲我们在现阶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我们的价值观中有某些要素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这些构成了党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长远的行为导向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我个人认为,我们党的建设中直接的影响到全党的组织行为,影响到党员个人行为的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我们党的价值取向,我刚才说了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内容,可是最具时代特点的价值取向,我以为有两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建设方面特别突出的。

(一)从工具论发展到以人为本

1、工具论和以人为本的涵义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工具论。工具论就是我们搞党建的人的一个简单的概括,其实它出自邓小平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他说工人阶级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的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历史特定任务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党是人民的工具,你不能倒过来说人民是党的工具,这一个工具观非常重要,也有的人说我们党的宗旨立来就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工具观跟为人民服务是什么精神?是什么关系?工具观、工具论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它有具体的外在表现,那么这种外在表现在政治生活层面,我们党就是人民群众的工具。而且这个工具不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尾巴主义落在群众后面,而是说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这个界限说的非常明确。在今天我们的历史任务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实现它,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这是从政治作用来讲,它是一个工具。

可是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的这个价值取向进一步发展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工具论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工具论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讲的,从一种完成政治任务的视角来看待党的作用。而以人为本对我们党来说它的价值取向的作用更为明显,所谓以人为本,我想用在党的价值理念方面,我们的价值取向方面它至少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关系。

2、以人为本的党的价值取向的三个关系

1)人与物的关系

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而言,我们的人的生命权是最可宝贵的,人的基本权利是最可宝贵的。

每每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经常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文革时期上海的金顺华在黑龙江插队,当时是发大水冲走了准备用做电线杆子的木头。他为了拯救这些木头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的生命,这种精神我想他是永存的,甚至可以说具有跨时代,跨国界意义的。因为公而忘私,为了他人牺牲自己,这是千古以来口口相传的精神。我们记得中国古代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口口相传,歌颂一个英雄,就是大禹治水,为什么歌颂他?因为他是公而忘私的一种代表。即便到今天我们看到在一些号称为资本主义的国家如美国有一些大片,你看《拯救大兵瑞恩》也好或者说惊悚片《后天》也好,实际上他也都在弘扬一种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所以说这种公而忘私,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是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所以金顺华这种精神依然值得赞颂。

可是在今天反过头来反思过去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站的角度是不是应该更高一些,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是不是应该更宽阔一些。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毕竟高于物,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够更高一步的来思考问题的话,这说明我们进展不大。值得高兴的是,在今天,在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比如讲四川地震以后,我们党的领导人温家宝在地震仅仅四个小时之后就去了灾区,我们看到我们前所未有的在各个媒体上24小时滚动,特别是中央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送灾区的各种情况。这都凸现了我们对人民群众生命权的一种尊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如果没有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的变化,说老实话我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进步。归根到底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导向。

2)人民与权力的关系

以人为本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关系就是人民与权力。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这是从毛泽东时代我们就这样讲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人民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难免把公共权力,我们的权力置于一种至上的地位。可是在今天,在以人为本这样的一个思维下,人民权利至上,人民的权利高于我们的公共权力,人民利益至上,这是我们在政治生活层面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3)公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以人为本带来的第三个关系值得我们反思的,就是公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我想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我们过去有过一些好的说法,比如讲为了全局可以牺牲个体,个体服从整体,我们过去一直是坚持这样的最基本的原则。那么现在为了全体的利益,为了整体的利益,有的时候也不得不牺牲局部的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可是在思维方式上需要强调的是另外一种思维,也就是说强调整体是由各个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组成整体的所有要素都是有用的。我们不可以轻率的牺牲个体的利益,各个要素都是有用的,这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是如此。

比如讲在自然界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说黄石国家森林公园杨树复活了,专家高兴的说这是狼群发展的结果。这个狼跟杨树难道有什么关系吗?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个黄石国家森林公园里面有一种珍稀动物就是麋鹿,而麋鹿的天敌就是狼。为了保护麋鹿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了。可是不久人们发现大片的杨树枯萎死亡了,一开始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后来用了种种办法去探寻,最后终于发现这个年轮停止生长的年份跟最后一只灰狼消失的年份是完全一致的。完全麋鹿没有了天敌之后,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长,生长的结果就是喜欢啃杨树皮,无限制的生长结果就把大片的杨树皮啃光了,啃光了杨树皮,杨树当然不能够存活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说狼、麋鹿、杨树构成了一个生态链。在自然界里面这个生态链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生态失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自然界的所有的要素都是有用的。

相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同样如此。比如讲我们工薪阶层买房子,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房价太贵了,我买不起房子,我很不高兴,我可能就会去骂房地产商。可是房地产商又会感到委屈,他说我没有挣多少钱。我就曾经问过一个房地产商,我说老百姓都骂你们房价搞得太高了。他说我其实并没有挣多少钱,你想一想,他跟我讲,在这个城市里面过去从买一亩地到房子盖成,要盖一百七十几个章,现在改革了盖七十几个章就可以了。可是他说,我这七十几个章下来不但要给政府有关部门交钱,还要跟某些个人交钱,他说你说说我这个成本有多高,我没有赚大头,大头被政府赚去了。我刚好又碰到这个城市在建委工作的同事,我就问这个市建委的同事房地产商说的这个话对不对?那么这个市建委的同志马上反驳说大头是被房地产商和银行赚去了,他们两家联手赚大头,我们政府虽然有个别腐败分子,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从中牟利,我们没有赚大头等等等等。我们转了一圈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从买房子的购房者到房地产商到政府到银行,这一整个链条下来,大家有根本利益一致的地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够买得起房子无论对房地产商,对政府,对银行来说都是好事,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相互利益冲突的地方,买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越低越好,卖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越高越好,这里面事实上是存在一种利益博弈的。在这个背景下你说这个整体哪一个环节不需要,不是的。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既然都需要你就不能轻率的牺牲某一个环节,迁就另外一个环节,这里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的考验,如何处理好个体这个要素和整体的关系,可以讲这跟我们过去所遇到的情况是不同的。轻易地说牺牲个体以满足整体的需要,在今天是需要采取其他方式的,这是指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里面个体和整体同样不可分裂的。比如讲,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领导同志他的秘书下放到一个县里面去当县领导。当地有一个规定,就是说农民的房子破损以后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这个县并不富裕,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县,而且这个县里面,他说的这个规定,他做的这个规定是指房子自然破损,也不是政府拆迁的,也不是认为破坏造成的,他就是一种自然破损,政府给予几百块钱的补助仅仅是一种象征。结果这个农民就觉得钱太少了,他找到这个县领导,他说这几百块钱太少了,你们共产党不是代表人民利益吗,我也是一个人,能不能多给点钱。这个领导是这样回答的,你是个人,但不是人民,我们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你是一种眼前利益,是一种个人利益,所以不能给你多一点钱。这个农民回到家以后过了几天越想越不对劲跑回来了再问这个县领导。他说我虽然不是人民,但我毕竟是一个人,你们搞新农村建设把羊圈修得那么漂亮,那么我这个人总比羊强吧,你能不能把你修羊圈的钱多给我一点。结果这个县领导觉得他说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所以他就向他的老领导请教,究竟这个事怎么处理。这个事究竟该怎么处理,这种事处理方式我们另说。我这里说的这种思维,你个人,你这个人不是人民,这种思维颇具代表性。我曾专门在网上查过,因为我曾经听到过,亲耳听到的有这样的话,我们的人民群众就是对某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说你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呢?我们某工作人员当场甩出一句话来,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不是为你服务的。后来我就上网去查,一查这种案例很多。也就是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不是为你服务的,把个体和整体割裂开来,如此割裂开来今天我们不为张三服务,明天我们不为李四服务,因为张三李四都是单个的个体,最后我们这个整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天我们在以人为本这个价值取向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一种思维就是个体和整体是密切联系的。虽然个体不能代表整体,但是整体是由个体构成的,整体的利益不能够跟个体的利益划等号。然后当我们把所有的个体的利益都剥夺掉之后,这个整体就是空洞的,他就是一个口号,一个单纯的概念而已。所以以人为本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趋向,而是在价值取向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种价值取向在党的建设的目标,在我们执政党建设的各种具体问题上同样的都可以反映出来。

   (二) 崇尚改革,崇尚创新

我们的价值取向,我觉得第二个发生的大的变化就是崇尚改革,崇尚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它也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这种风尚的发源就始于我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可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的写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改革和创新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出现

我们看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党中央就敏锐地注意到,我们的改革开放绝非简单的是一种生产力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是一种涉及到上层建筑的改革。它说得很明确,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广泛而深刻的改革,这样的一种改革需要的就是一种改革、崇尚改革,崇尚创新的思维。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思维,我们是不可能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全党就开始围绕着改革,改变我们的思想路线,我以为改革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路线,有了这种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思想路线我们知道具体的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思想路线本身就是改革创新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

2、改革和创新成为全党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出现,我们讲的改革创新。然后它又是全党的价值取向,应该讲这种价值取向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三中全会开过之后也出现过一种左的思想,认为我们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否定了我们过去的路线,否定了我们的传统等等有一些不同声音。还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反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那就是自由化的倾向。所以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做了一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就是从两个方面加以澄清。这种价值取向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后来我们看到经过这种努力,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在改革开放取得的大的成就。后来在第二次大的思想解放,主要是围绕着市场经济到底是姓资姓社我们又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进行了一次思想解放。

3、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改革创新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进一步在全党树立起来,一直到今天它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我们看到党的十七大一再的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创新。所以我以为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改革创新它是从思想路线价值取向时代风尚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

4、改革创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更具体的讲对党的建设来讲,改革创新又体现在那里呢?它体现在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的新命题,比如讲邓小平就说过,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他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再比如他提出党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再比如他提出在党的路线问题上要防止右,但是更要防止左等等提出来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理念。而这些新观念,新理念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渗透着一种改革开放,改革创新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党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看到党的建设又呈现出改革创新的精神。比如我们提出了两个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提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有很大意义的,由于提出了两个先锋队我们对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做了新的界定。再比如我们提出来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不是以他的社会身份作为主要标准,而是以他的政治表现作为主要标准。另外我们提出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等等。可以这样讲,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建设是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重大进步的。

然而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改革创新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导向提出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非常明确的提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大家注意他讲的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既然这样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的部署中就把改革创新作为我们党建的目标提出来了,十七大对党建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他说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党。

你看我们把改革创新都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重要任务提出来,那么这说明在党的建设上是靠改革创新这种精神来推动的。当然我作为讲课,我只能点到为止,我认为党的价值取向的最大变化,党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变化就是这样两点。但是并不能够穷尽我们党在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的变化,我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了。

二、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

我要讲的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

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有了重大的发展,它有全面的发展。可是作为讲课我不能一一列举,我只是把对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有重大影响的若干方面点出几点来。

(一)对党的性质界定的变化

首先我认为在我们党的建设理论中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大的变化就是对党的性质界定,从一个先锋队发展到两个先锋队。

1、两个先锋队的提出

我们党的关于党的性质的界定,我们历史上就是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大家都熟知这一个认识。后来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我们提出来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是后来被共产国际批评了一番,我们又纠正了。

一直到三个代表提出来以后,我们党又明确的提出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全体人民,是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我们把它简单的概括为两个先锋队。

2、提出两个先锋队的依据

两个先锋队的提出应该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

(1)依据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一个发展,我想有三个依据:第一个依据就是依据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中国现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之所以发生变化是源于我们搞了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元,就必然导致分配方式多样。而分配方式多样肯定的就带来生存方式的变化。

这里就牵扯到马克思主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说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而不是其他。既然人的生存状态不一样,当然党员的价值观,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处于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思想观念,我们的价值观就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如何处理党内的问题,如何处理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也是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党的性质的一种考验。我们现在的社会阶层多元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来看,社会学所把我们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阶层。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阶层和城乡物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我们看到这跟我们传统的阶级划分是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群体多元的时代而提出的社会结构的划分情况。这样的一个社会阶层划分考验着我们党,因为我们党员的社会身份也不一样了,党员的社会身份在今天同样是多元的,依据中组部在200871之前所颁布的材料,现在的党员是7400多万,在7400多万党员里面来自工人的党员占到10%点多,最大的一块是农牧渔民党员,占到30%  多,两者相加占到40%多,然后还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系列,还有离退休干部,还有其他的各种社会阶层等等。可以这样讲,社会上有多少种社会阶层,有多少种利益群体党员就有多少种社会身份。党员的政治身份是平等的,都是共产党员,党内的政治基本权利也都是平等的,可是社会身份是多元的。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党的性质如何界定?这对我们党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我们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把我们党界定成为两个先锋队,我个人以为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是第一个依据。

(2)依据党的性质为判断标准

我们党的性质究竟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不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靠什么来判断?它不是靠我们党的社会身份组织成分来判断的,它要看我们党是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看我们是不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带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个代表,这是对党的性质的实质性的判断标准。依据这个我们界定为两个先锋队也是合理的。

(3)依据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

任何一个党,特别是执政党既然是执政党就需要站在执政的地位,执政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特别是像我们国家。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方面社会上会不断的出现一些新的利益群体。另外一方面我们的传统的执政基础,传统的阶层技术工人、农民又是社会成分中的最大一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既要把新兴的社会群体容纳到我们的政治体制中来,另一方面我们要紧紧依靠我们传统的执政基础,传统的阶级基础,二者都不能放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两个先锋队。

依据这样三个理由,我们党做了重大的决策,把两个先锋队在十六大上写入了党章。我以为这样的一个变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们的时代发展潮流的。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变化,我们党的建设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面貌,比如讲我曾经也提到过,希望新党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党章做了修改,是以个人的政治表现为主要的标准,而不是以财产的多少作为标准。另外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同样的我们要看他的财产来源是不是合法,他怎样使用这些收入,这些财产来源,而不是看他因为钱多不先进,他没有钱就先进,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划分,主要是看个人表现。

3、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发展给我们党带来重大的进步

再比如非公企业党建,在三个代表提出来以后,在我们两个先锋队提出来以后有了重大的发展。到今天非公企业党建我们已经成为党建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等等。我们还可以举出来一系列,一系列的具体的变化,具体的例子。实践证明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发展绝非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变化,而是给我们党带来重大的进步。

() 制度建设

第二个重大发展,党建理论与实践的第二个重大发展就是制度建设。

我们党的建设从传统上讲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三大领域。恰恰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建设多了一个新的领域,就是制度建设。所以我把制度建设作为若干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1、制度建设提出的原因

1)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总结

这个制度建设是怎么提出来的呢?首先就是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总结而提出来的。我们中国毕竟是共产党,我们回首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我们看到有一些党也曾经有过一些非常辉煌的历史,可是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讲列宁,列宁在世的时候可以说他是国际共产主义史上作风最民主的一个领袖。列宁民主到什么程度呢?他开代表大会有不同意见就可以让不同意见的同事做副报告,他做主报告,他不同的意见代表晾在代表大会上让大家共同讨论。可是列宁去世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956年的时候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大林,他说斯大林连有的封建开君主都不如,有的封建开君主还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可是斯大林一句不同意见都听不得。今天杀一个,明天杀一个,这就是毛泽东给斯大林的评价。为什么苏共会出现这样一个大的变化,从列宁在世的时候能够让不同意见的人在代表大会上做报告,到了斯大林那时候连一句不同意见都听不得。为什么呢?我们看到民主,党内民主以领导人的换届而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以领导人的个人的素质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列宁在世的时候,他认为党的监督机构应该是监督,比如讲中央委员会就应该受到中央监察机构的监督,政治局的会议应该提前三天把文件转交给中央的监督机构,中央监督机构的成员和中央以及各级党部委员不得交叉任职。政治局开会除了提前把文件交给他以外,监督机构的成员可以列席政治局的会议,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如果政治局的人和监督机构的人发生了争议,需要开联席会议解决或者说提交代表大会讨论结果,这是列宁的思维。我们看到监督机构对同级党委,同级党部有一个监督制约作用,可是列宁去世以后也发生了变化,斯大林时代就把监督机构变成了对下监督是否执行了上级的决议,是否执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同级的监督就大大削弱了。这样的一个监督体制后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很多国家包括我们中国都沿用了这种体制。我们看到列宁的思想同样的发生了变化,导致苏共后来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呢?制度化在这里就显示作用了,如果能够把这些思想制度化,把这种具体做法制度化,它就不会发生因领导者的变换而变换,因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事情了。

2)基于发动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

另外他也是基于发动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是一个内乱。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这样的一个内乱为什么会发生,我们知道当时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党很多人都不理解执行的很不得力。在两个很不的情况下文化大革命就愣能发动起来,全党的意志不能阻挡个人的意志,为什么?说到底是我们民主集中制不健全,我们曾经有过非常民主的辉煌历史,八大的中央委员会是海选产生的。我们曾经反对个人崇拜,把它写入了党章,我们曾经有过一系列好的举措,可是到最后毕竟组织的意志不能阻挡,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意志发生了变化,全党就跟着发生变化为什么?归根到底就是邓小平讲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极易跟领导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党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提出来制度建设,从此党的建设里面就多了这么一个领域--制度建设。

作为制度建设,在党内出现这样一个领域,它的标志性的著作也好,讲话也好,具有标志性的讲话就是邓小平1980818所做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这篇文章里面他讲不是说个人的思想作风不重要,而是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另外一个具有标志性精典的话语,就是在十三大政治报告里面所讲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明确的讲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就从这个讲话和这个报告之后制度建设就成为当时全党探讨的热点问题。

2、制度建设要点

我们的制度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1)领导体制与具体制度的关系

首先在理论上我们终于闹明白了一个问题,就是制度并非仅仅的说,就是我做一个规定就可以了。制度指的是一种制度环境或者叫做体系,在这个制度环境或者叫做体系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作用的就是党的领导体制,然后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就是具体的制度规章,包括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惯例,都属于第二个层面的问题。

在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里面领导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制度规定,但是没有领导体制的保障,所有的具体制度就变成了一个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事情。比如讲八大,八大规定的很好,它规定了反对个人崇拜,可是到后来个人崇拜就盛行起来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个人崇拜达到顶峰。为什么?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当权力过于集中,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以后,那么很多具体制度,具体政策能不能执行就依赖于这个少数人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素质了。而权力过于集中这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领导体制问题,所谓体制它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利配置,权力配置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面,就是邓小平讲的不是说不需要集中,而是过于集中,当它过于集中的时候,你这个规定能不能具体的真正的得到落实,那么就依赖于少数人。所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首先需要有领导体制,如果领导体制本身的价值取向倾向于民主,那么我们下面的具体制度,民主的制度就可以得到保护。如果领导体制是一个过于集中的体制,下面的具体制度肯定就倾向于集中。即便你规定了民主的制度,他最后也要依赖于领导素质而决定。所以这样一个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改革领导体制与具体的制度是不可分开的。所以邓小平1980818日讲话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大家注意到了它的领导制度的改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导体制。

2)具体制度包含的内容

再来看具体制度,具体制度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从我们通常的分类来看,它可以分为全局制度,决策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等等。制度有很多,而且这些制度相互之间有交叉的内容,比如讲决策制度里面他就包含有党委的工作规则,它属于工作规则。也包含有监督制度,反过来说监督制度里面有的时候又是跟我们工作制度有交叉的。所以它不是非常严格地截然分开的,决策就是决策,工作就是工作,组织就是组织,有交叉,有区别,但是总体来讲这些年来我们注重了制度建设,而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我们建立了不同的制度。比如讲现在我们在反腐败问题上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像惩防体系。包括像前不久刚刚出台的08年到2012年的工作规划,里面都体现了我们的制度建设的精神。

3)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

里我想重点解释的一个就是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我们知道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制度建设是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开辟的一个党的建设的领域,二者我想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工程,可以这样讲,思想建设解决的是我们的行为动机,他影响到的是我们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的凝聚力,内部的凝聚力问题。因此思想建设是不可丢的一个传统优势,但是制度建设同样也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因为我们的很多行为它是需要靠制度来规范的,我们有了制度以后,制度就有导向作用。比如讲干部任用制度,我们看看干部标准,我们一看干部标准我们需要任用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条件就是一个导向,对干部来说我就照着这个标准去做,我照着这个标准去行动,这是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

再比如制度又有规范作用,他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比如说我们的纪律触犯条例,他就规定了那些是不许做,你做了就得受到处罚,这就叫做规范作用。再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组织的行为,哪一级组织应该做到什么,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就规定了你应该怎么做,他就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也是一个导向性的文件。这样一来有的人讲了邓小平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持续性和长期性,我们十七大又讲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到底哪一个是根本性,两个我以为都是根本性,二者其实也是相互贯穿的。比如讲思想建设的一些内容它需要靠制度来贯穿,我们思想建设里面很大一块内容是属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怎么做?它就需要有制度来规定思想教育怎么做。制度在思想建设中也是有一个作用的,比如说制度建设要脱离开思想建设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人所共知的事例。比如讲我们要处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不如讲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里面明确写着包二奶就得受处分。可是如果我们大家在思想上,在道德上都认为包二奶这个很光荣,认为贪污受贿也很光荣,对不起我们就不可能制定制度来遏制这种现象。即便制订了也在事实上遏制不了,因为大家认为这很光荣。所以制度都是以一定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而制订出来的,制度本身从头到尾都体现了某种价值取向,民主的制度体现的是民主的价值趋向,专制的制度体现的是专制的趋向,所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都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我要谈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制度建设的实际效力。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制度建设它有它的效力,它的独特的效力就是它不因个人的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也不因为你是领导者,他是普通的党员,他是普通的群众,所以就可以不一样的对待,不是的。制度具有什么作用呢?公平性,它具有很大的特点就是公平性,所有的人在制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我们确实这样做到了实际效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这里强调的是实际效力,我们做到了没有,我们有的时候有一些制度大家可能感到你说得很好听,实际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讲制度本身是否完善,比如讲制度是否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再比如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们这些制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某些人愿意执行就执行,不执行了也不会受到处罚,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不够,那么就导致制度的实际效力下降。这些原因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应该有的效力和实际的效力之间有的时候并非完全一致。

    我想解释的第三个重点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十七大提出来的,这有它的一定道理,我们的制度建设应该讲这些年来制订的具体的制度,我们难以记数,可是他的重点归根到底需要体现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精神,这种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可以体现在选举制度中,可以体现在决策制度中,可以体现在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中。我们的制度分类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这五大制度,这五大制度都需要体现民主的精神,但是民主不是没有边界的,他有一定的边界,从党内民主来说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定政治权威的参与式民主。也就是说党员参与决策,党员参与选举,党员参与监督,以党员,扩大党员参与为导向,这就是我们党内发展民主的一个具体的导向。而它所有的制度当然要体现这个精神,可是党毕竟不是群众自治团体,他需要有一定的权威,那么这样一个权威反映在组织原则上就是民主。所以用我们传统的话语讲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组织原则,它决定了我党员这样一个个体和我所在的支部关系,和我所在支部的上级党委又是一个什么关系,这一部分组织和另外一部分组织又是什么关系,都是由民主集中制这个组织原则所决定的,同时又是党的工作制度等等。

那么我们看到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我以为是有道理的。其实他说的是,这些工作制度中,我前面讲的这五大制度中体现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精神,民主集中制贯穿于这五大制度。

(三)反腐倡廉建设

我这里想讲的第三个问题,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三个重大发展就是反腐倡廉建设,这是我们党建设的又一个新领域,我们前面讲到除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一个制度建设,发展到十七大,我们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就是反腐倡廉建设。

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关系

我们过去都把党风廉政建设混在一块来谈,通常是在谈党风的时候说到反腐败,可是发展到今天我们感觉到党风和反腐败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区别。说它有联系是因为我们党风搞好了,就有利于搞好反腐败工作,这是它的联系,而且我们党风和反腐败在某些制度措施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比如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都需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再比如我们都需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这些方面措施上,精神实质上都是相通的。

但是二者毕竟有区别,党风主要是党的作风问题,用我们传统的术语讲,就说党的一贯态度行为,透过这种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含有党的思想作风、学风、组织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等,而反腐败不是了,腐败里面不仅仅是包含党的问题,还包含有我们的政权系统,我们的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它超越了党的建设的范围,因此他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此外从层次上来说我们党内哪怕是有一些不良作风,但它和腐败还并不是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讲我们会讲某某思想作风上比较僵化,可是僵化、保守并不等于腐败,而腐败我们看到有些腐败分子有的时候可能并不僵化、保守。因此二者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当然党风里有一些问题和腐败相比又是处于一种交叉状态中,比如讲官僚主义严重了,就直接为腐败的蔓延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土壤,再比如奢侈腐化,我们的生活上奢侈,浪费,你严重了,有的时候它和腐败也很难划清界限,所以二者的边界有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清楚的,所以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过去混在一块谈,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是在今天为了更好的搞反腐倡廉建设,我们从十七大开始把它单独提炼出来了,就是反腐倡廉建设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领域,单独列出来。

2、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就这个问题而言,反腐倡廉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一直到今天,成就和问题并存,从成就来看比如我们形成了反腐败的基本思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以防为主,惩治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这样的一个基本思路,应该讲大致上形成了。

在具体做法上比如讲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不搞群众运动。我们过去,改革开放前都是以运动式的方法来反腐败,我们摒弃了这种方法,通过制度,通过法制建设,通过思想建设,来加强反腐败,这都属于我们反腐败思路的一种变化。再比如我们形成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样的一个规划是05年做出来的。我们最近又通过了08年到12年的工作规划,这都标志着作为一个体系,我们在逐渐的完善。

再比如我们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说我们把反腐败寓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从公共投入的财资开始,我们就把反腐败的措施蕴含进去了。再比如我们把它蕴含于政治改革过程中,像权力的配置,我们就提出来加强权力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比如我们最近在通过的08年到12年的工作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来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制定地方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这样的条例,通过制定我们党组工作条例,通过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等等这样一些属于领导体制和制度改革的措施中,就蕴含着权力制约的精神,蕴含着反腐败的精神。你不如讲我们说的公开,权力运作过程公开了,你当然就可以更好的反对腐败,再比如你的党委工作,你的工作过程规范了,工作过程公开了,当然就蕴含着反腐败的精神。所以我们是从源头做起,作为一种实践的效果,由于有上述进步,我们没有完全把它的成就进步全部点到,因为全部点到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只是点了刚才三个比较主要的进步。

3、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效果

作为一个反腐败的实践效果来看,我们每年开代表大会我们都会历数五年期间我们揪出了多少腐败分子,我们有多少进步等等,这都是有数字可查的。我这里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群众对反腐败问题的满意度,我觉得这就最典型的看出我们在实践中的效果来。1989年六次风波的时候,群众上街的第一口号就是反腐败,可以说在当时一直到90年代反腐败是大家第一关注度。可是到了06年开始,反腐败在群众的关注度中就逐渐的下降了,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06年群众第一关注的是社会风气占18.5%,第二关注的是社会治安17.5%,第三关注的是教育问题,165%,就业失业是排在了第四位,15.4%,腐败问题大家的关注度大家已经降到了第五位,12.6%。另外在每年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对腐败的关注度也逐年下降了,有的时候中间有一点反弹,但大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说明群众对我们的反腐力度是认可的,但是我刚才讲了成就与问题并存,我们有进步,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每年都要揪出一批腐败分子来,这说明我们的反腐败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想批驳的一种观点就是腐败是润滑剂,我为什么要单把这个观点拿出来说一下呢?因为我在基层调研也好,在讲课的时候探讨问题,和学员互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都听到有少数同志这样讲。他说,腐败是一个润滑剂,比如讲一个企业我要搞一个项目,本来要经过三年才能审批下来,我花了几百万去贿赂,最后几个月就审批下来了,我挣了几千万,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了社会发展,它就是一个润滑剂。这个观点其实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这是美国有一个著名学者叫亨廷顿,他有一本书叫做《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里面提出来的,我想解释的是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是,原话说的是“在第三世界,在发展中国家,个别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这样去做。”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花了几百万几个月就审批下来了,最后挣了几千万,就个别企业而言,就个别企业的眼前利益而言,它是一种润滑剂,可是它用在我们中国的话,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典型的就是郑筱萸原药监局局长,他就是这种最典型的一个项目,你交了钱我很快就审批下来了,最后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导致药品的安全性下降,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反过来讲,也就说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所以腐败是润滑剂的观点对我们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后倒霉的不是别人,是人民群众,也是我们自己,因为它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4、反腐倡廉建设要从源头做起,从预防做起

从预防和惩治腐败来讲,我以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到十七大,十七大提出的三个更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十七大提出来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也就说我们从源头做起,从预防开始,加强我们的制度,十七大还提出来一系列具体的机制和制度,提出来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也就说我们的思想教育最终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这样的一个长效机制,渗透于全党,从领导干部直到普通的党员进行长期教育,终身教育,反复教育,而且这个教育不仅仅是党内的思想教育,渗透到社会之中,从我们的政府,行政监督、人大监督一直到社会监督,我们强调的是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我们提出来从社区,从家庭入手,都要进行教育。

5、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体系

再比如我们提出来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这样的一个制度体系,是预防监督制度并重的体系。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制度,大致上可以说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框架远非完善,这个制度框是和我们党内民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民主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它的水平就达到什么程度,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比如讲我们的公开,公开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腐败空间的一种制度。公开实现了,我们的腐败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也就是说它和我们的民主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制度体系的完善,还有待于我们整个党的民主建设的发展。

十七大还提出来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这个监控机制的完善,是和我们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样的权力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权力配置是我们体制的核心内容。相信随着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进行,我们的权利监控机制也会进一步健全。

(四)党内民主

第二个大的问题里面我想讲的第四个大问题就是党内民主。

1、党内民主有多方面的含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认识到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党内民主是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发展里面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里面我想解释一下党内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层面的内容,民主本身包含有价值,我这个价值取向究竟是民主还是集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这种价值需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现出来,所以它既是价值又是民主,一种制度同时还是某种工作机制。它是一种多方面的含义。这里我是更多的从我们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来谈的。党内民主应该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因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就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在拨乱反正中,人们发现如果党内民主不解决,人们是不可能解放思想,不可能突破某些框框,就是我们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思想上的禁区的,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就明确的提出来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发展党内民主。还明确的提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而且他有一大段非常著名的话,他讲,必须是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转移而转移。邓小平的这段话我们可以说他把民主通过制度来加以固化,规范化,这种思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为我们制度建设的发展,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2)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始于十三大

然后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里面又提出来一个好的观点,十三大政治报告尽管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今天来看,它有一些思想依然是闪光的,比如它讲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这句话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讲,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这种思想始于十三大。邓小平曾经说过,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不能改,我想这是有他的道理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里面,关于党内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提出来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比如它讲,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要从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这都是十三大政治报告里面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来在党内监督制度中,我们031231号正式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里面,我们明确的把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这样的一个制度,写入了党内监督条例。党的十七大把这条写入了党章,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今天的发展过程的,十七大把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汇报工作写入了党章,而在此之前03年有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然后再往前说十三大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更往前说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上,我们也提出了政治局的一切工作都要向中央委员会报告。也就说我们党的这种思想是长期坚持的,但是把它制度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个发展。

3)党的十六大把党内民主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另外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里面,我们对党内民主还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样的一个提法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十六大把党内民主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加以阐释。十六大还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应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我们看到十六大提出来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健全我们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等等,这是十六大的思想,这个思想经过五年的发展,在十七大代表大会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十七大推进党内民主的重点

1)推进党务公开

十七大把我们原来党内民主的种种思想,应该讲做了归纳,更具体的提出来当前推进的重点,当前的重点,按照十七大的精神是这样的,一个就是推进党务公开,这条已经写入党章。我这里想详细解释一下,党务公开不是说我这个事做了一个决定,我把结果挂到网上,写到报纸上,贴到墙上,然后让大家看就完了。其实它是一个过程的公开,它包含有四个环节,第一议题的提出,也就说这个事为什么要上会,就得让大家知道,它可以防止少数人操纵议题的提出,这在社会利益群里多元时代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讨论过程公开,因为只有讨论过程公开了,我们才能参与决策,普通的党员才能够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第三,执行过程公开,只有执行过程公开了,特别是和公共财政投入相关的一些问题,你执行过程公开了,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腐败发生的空间,我们才能够进行监督。第四才是结果的公开,而且结果公开之后,究竟执行的怎么样,最后还需要有信息反馈。这样的一个公开的过程,才是全过程的公开。我们发展党内民主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公开的过程,而非形式主义的公开。当然,具体怎么公开,我们刚刚通过的08年到12年的工作规划里面以明确的说了,我们现在正在制定地方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这样的一个意见,我们希望这个意见,能够完善我们目前的公开制度,能够完善我们从88年就开始在某些县级搞了党务公开的试点,我们能够把这些具体的制度更加完善一些。

2)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党代表任期制

按照十七大精神推进党内民主的第二点就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党代表任期制,这一条也写入党章了,我们看到这个精神,其实是和十六大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我想我们党代表任期制它的意义绝非是字面上三个字,字面上三个字很好理解,就是在代表大会的五年期间我这个代表的资格始终有效,但是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比如讲我这个代表要联系群众,如何联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再比如我这个代表在代表大会上,能不能提出议案,过去有这样的试点单位,都有规定的,我们过去某些文件里也规定过可以提出来试点单位上规定的,可是在全党层面没有。现在既然代表任期制了,就需要有相应的规定,能不能提出议案还有更重要的,我能不能质询委员会?我能不能罢免、弹劾、撤换我所选出的委员会委员,或者我就对这个整体委员会的整体能不能罢免,能不能重新选举等等,需要有一系列的规定,一旦这些规定制定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实质性的推动党内民主。

另外,代表任期制一旦提出来以后,还给我们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思考,这些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也许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它的确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讲作为党代表,在代表大会上我要投票、选举委员会委员,我要投票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我在投票的时候,究竟是代表我个人的意志,还是代表选我的那些共产党员的意志,还是代表上级的意志。三个方向的意志,你代表谁,从理论上说我可以既代表上级也代表群众,有机的结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究竟代表谁,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从理论上讲,你就应该代表选你的选民,既非你个人,也非上级,在今天的这个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代表谁,过去我们从来没提出这个问题来,可是你既然搞了党代表常任制,这个问题就摆到日程上来了。而且十七大讲的很清楚,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同样包含了你是不是代表我,我这个普通党员,我这个主体,你投票的时候,考虑没考虑我的意向,这是对我们党代表本身的一个严峻考验,另外党代表本身也需要被监督,怎么监督,就需要通过党务公开,也就是说代表大会的公开来使我们普通党员能够监督党代表。因为党代表是我们选举产生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去监督他,这里面党代表任期制说到底他的要害问题,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他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他是真正由党员选举产生,相应地他会对我们选民,也就是党内的党员们负责,如果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员选举产生的,而是形式上选举产生的,他就很有可能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难以很好的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

当然十七大代表选举中我们已经有了空前的进步,很多地方,很多基层组织,党代表的选举产生经过了几上几下的选举过程,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还希望他能够继续发展,就党代表的选举方式能够进一步改进,使党代表能够真正的为选民负责。

3)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按照十七大精神,推进党内民主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票决制在十七大之前,在很多省地市,地方党委,基层组织都已经实行了,十七大提出来了,提出来以后需要在下一步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的时候,把这个思想进一步完善,通过具体的制度体现出来。

另外十七大党章把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也写入了党章,这都是十七大的进步,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的发展。

另外,十七大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它明确地说,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我以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举措,一种很重要的制度设想,党内我们对干部的任用实际上是分为两大类的,一个是选举制,一个是任命制,我们改革改到今天,从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到今天,我们颁布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我们颁布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例等等,文件很多,可是无论怎么说干部制度里边就两大类,一个是选举类,一个是任用类,到目前为止很多具体的制度都是围绕着任用类干部如何扩大民意,扩大群众参与而设置的。也就说我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很明确,逐步扩大群众参与,可是选举制度,选举类干部如何更好的体现民意,这点我们有改革,比如讲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比如改进候选人方式,提名方式等等都有。但是选举制度本身并不完善,选举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比如职位的公开,候选人背景资料的公开,包括以列宁的话讲,你犯过什么错误改了没有都得公开,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连你的老婆孩子家属是干什么的,都得公开,这是为了防止上台以后,决策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为了防止腐败等等。现在民主条件下都得公开你的家庭背景资料,这些都要公开,再比如讲选举唱票过程公开,计票结果公开,这是公开选举制度中包含有公开,再比如要求有承诺,也就说我能够做得了什么,我不能做什么你都得向大家进行承诺,而这个承诺绝非政客作秀,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再比如我们的选举制度中还应该包含任期制,罢免、弹劾等等,是由多个制度环节共同构成我们选举制度的这个整体的,我们这些环节,这些制度整体并不是那么完善的,所以需要进一步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提名方式,也就说你只有被提名了,你才能够进入选举的其他环节,其他程序。如果你不能够被提名,其他的程序再完善,你也不能够进入,提名过去通常都是上级提名,现在我们做了改革,在基层只选试点单位,其实有很多基层是三种提名方式,个人自荐,群众联名举荐,党组织推荐,这三种方式并存。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七大强调的是把群众联名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这种方式。我想这种方式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继续完善,所以十七大提出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关于领导班子直选问题到十七大之前,我们已经在100多个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进行了直选试点,按照十七大精神,下一步还会逐步扩大这个选举范围,这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大进步。

 (五)执政党建设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二部分中我想讲的第五个小问题,也就是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第五个重大发展是执政党建设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十七大提出来了,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工程发展到今天它的主线是非常明确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执政能力指什么

执政能力我想做一个解释,我们过去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能力有一个界定,时间一久以后很多同志又提出执政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这里重述一下,执政能力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订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这样的一种本领包含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能力,包含有通常我们所说的,简单的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有的同志应对现在我们如何应对媒体。今年的62号胡锦涛去人民日报考察工作,到人民网和网友们互动,鉴于这种情况,又有人提出来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应该属于执政能力的一部分,我以为这些讲的都是有道理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执政能力的内涵会越来越广泛,我们在不同领域里面,都要表现出有一定的执政能力来,当然执政能力的内涵也就不断发展。

2、党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围绕着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我们党在这方面有一些有很重要的探索。

1)对执政规律探索做的尝试

执政规律有很多,也有不同层次,我们党从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资源等等各个方面都做了探索,也就说我们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我不具体谈它的具体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思想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探索提出来,这对于我们形成执政党建设理论,搞好党的建设本身就有重要的意义。我这里只点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讲我们执政都要获得群众的支持,群众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代表他的利益,无论中国外国都是如此,比如讲2008年的春天意大利上一任总理普罗迪经过了短暂的执政时间以后下台了,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就业率比较低,还有加重的一些地方的税收,税收比较多,大家不满意,他下台了,随后上台的贝卢斯科尼已经71岁了,是第三次执政,为什么大家又选他了呢?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在竞选中提出了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减少税收,而且以普罗迪为首的前中左联盟和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中友联盟,两大联盟竞争都是发生在经济领域这一块,也就是说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无论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党,你都得下台。总结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执政规律有很多,牵扯到方方面面不同层次,然而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执政规律就是政党的兴衰,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都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就是说取决于人心向背,而且决定人心向背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因素就是人们的利益,自身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保障,得到发展。所以讲最基本的规律,无论中国外国,无论什么党都是要最终人们的利益,获得群众的支持。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是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规律的认识,这点对我们党的建设来说影响,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历来就主张加强党和群众的关系,然而它是看起来简单,事实上做到很不容易,我们从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才支持你,我们看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说处理好党群关系渗透于我们权利运作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我们政策的方方面面,应该讲这是我们认识上的深化,认识上的进步。

2)明确了最基本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执政党和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这套主线方面我认为我们的第二大进步就是明确了最基本的执政方式。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党的执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需要转变,转变到哪里去呢?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我们最基本的执政方式,没有这种最基本的执政方式,尽管我们的动机是好的,尽管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是群众也未必拥护我们,因为我们的具体方式决定人们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

3)第三个重要的探索是执政党自身建设

再比如第三个重要的探索就是探索执政党自身建设,我们通过艰苦的探索我们终于认识到执政党建设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作为一个夺取政权的党,有的同志把它叫做革命党,我还是使用这个词,一个夺取政权的党,党的建设二者有内在的逻辑相同之处的地方,又不完全一样。所谓内在的相通的东西,比如讲执政也好,不执政也好,我们都得获得群众的支持,我们都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它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完全一样的地方,比如讲不执政的时候,我们希望社会矛盾尖锐了以后,群众对原有的旧政权进行反抗,进行斗争,这是我们希望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也就是在1986年胡绳所说过的一句话,什么呢?革命需要动荡,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出现,这就意味着革命需要的形式成熟了,夺取政权的矛盾时机成熟了。可是执政以后,所有的执政者都希望社会稳定,群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我们需要公正的意义协调,也就是1986年胡绳所说的另外一句话叫做执政需要稳定,革命需要动乱。执政需要稳定,把它连在一块我们看到执政的党,一个夺取政权的党在某些方面,在思维上和具体的领导方式上并不完全一样,我们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马克思对共产党要不要建立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最高纲领都有一系列的论述,可是共产党执政以后到底该干什么,到底做些什么,他并没有明确的讲,因为在他活着的时候,共产党并不具备执政的可能性,他也不可能预测党执政以后到底去干吗,他就是对巴黎公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建立一个议行合一的体制,巴黎公社是议会行政合一的组织。另外提出来一切国家公职人员都需要选举产生,并且随时罢免,还有巴黎公社公职人员他的工资不得高于一个普通的熟练工人,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这三条。但是当时不是共产党执政,而是工人阶级的某些派别联合执政,而且我们今天反思马克思所说的这三条有的只是部分的真理,比如讲一切国家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且随时可以罢免。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些专职人员,技术性很强的岗位他不可能选举产生,比如讲法官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可是你靠选举产生很难办,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支持,没有专业背景,就靠选举。我选上一个和法律不搭边的但是人际关系很好的人那也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工资不得高于一个熟练工人,我们今天认识到公务员的工资如果太低很容易使他为一点蝇头小利去犯错误,所以这是部分真理。

列宁对于党的建设留下了一系列光辉的思想,比如讲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从列宁那继承下来的,再比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列宁时期留下来的,再比如列宁主张党必须密切的和群众打成一片,列宁主张党要有铁的纪律,执政以后列宁也提出一些好的思想,在党的监督问题上,监督机构的独立性问题等等,包括党执政以后在和平条件下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等这都是列宁提出的好的思想。可是执政党究竟应该怎么做,列宁也没有留下更多的遗产,为什么呢?执政以后六年就去世了,你让列宁在一个六年的时间里面,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面就摸清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也是不可能的。

列宁也好,马克思也好,任何伟大的人物他的思维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达到下一个时代才能达到的水平,我们今天是什么时代,我们是执政多年,我们是改革开放,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这种背景下,执政党到底怎么做?也就是邓小平讲的执政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样的一个探索应该讲到今天,我们说它逐步成功了,在思想建设上提出来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的优势,提出来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我们开拓了制度建设的领域,开拓了反腐倡廉的领域,我们把党内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等等这些都是重大的进步,还特别提出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所以讲我们这三大探索,探索执政规律,探索执政方式,探索执政党自身建设,应该讲对我们党影响深远。

在先进性建设这个问题上我想强调两点,一个就是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执政能力建设我个人以为它主要是从执政的角度,从领导的角度讲我们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它更多的是针对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而言的,而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有交叉之处,也就是说这个党是先进的,当然内含着执政能力的水平高,内含着执政能力建设的先进,但是先进性建设更广泛,它包含着每一个普通党员一直到7410多万党员里面,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在行为表现上是先进的,所以他有交叉的地方,也有不完全一样的地方,先进性建设更多的是指它的目标指向是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另外在先进性建设里面我们强调的是要建立一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包含有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包含有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包含有我们党员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机制,等等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位,执政党建设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六)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个大问题里面我讲的第六个小问题,也就是若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第六个发展就是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最基本的细胞和全部工作力、战斗力的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可以说是我们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力,战斗力的基础,基层组织的功能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定位,十七大把我们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你看这四大方面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都是围绕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来的,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基层组织的功能尽管党章对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学校基层组织,机关党的基层组织都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基层组织的定位具体的职能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基层组织它的共同的功能,共同的使命都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是它的共同的功能。在这里面我想强调的是先进性教育以来,我们党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空前突出起来,可以说是大大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先进性教育,中央对基层的经验做了总结,提出来三服务,也就是上级组织为下级组织服务,下级组织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上级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这是重中之重,只有上级组织带头为下级组织服务了,下级组织才会更好的为党员和群众服务,从而带动党员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这样的同样是一个链条,关键在上面。

2、基层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我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现在我们基层的情况,基层党的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讲党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所以十七大提出来建立城乡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还提出来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这是针对目前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在基础设施方面肯定是要比农村好一些,提出来城乡互帮互助,还提出来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我想强调的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我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调动共产党员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先进性教育中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了,这个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从精神上说,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奖励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激励、关怀,对于一部分生活有困难的党员,通过提高他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通过对他的技术培训,知识培训等等提高他的技术素养,业务能力等等,这也是一种对他的关怀、帮扶,使他能够在竞争中,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站住脚,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一个共产党员如果自身素质不高,如果自己在市场经济中就非常困难,站不住脚,你让他去帮助群众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让党员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首先党内需要对他进行一定的帮助和扶持。

3、基层组织的成效

从实践结果来看我们基层组织的成效也是比较大的,比如讲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全国参与承诺活动的农村党员多达1413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6.3%,参加设岗定则活动的农村党员达到1177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6.8%,这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的统计数据,从企业来看同样的企业的党组织党员也发挥了自己的模范作用,十七大之前,各地国有企业评选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中党员占到80%以上,到2006年年底非公企业党员达到286.3万人,个体工商户中有党员81万人,从城市社区来看,到2006年年底全国城市和县镇的一社区一支部这样的一个覆盖率达到了99.9%以上,许多地方都组织社区中的党员开展了党员承诺,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则等等特色鲜明的活动服务群众深受欢迎。我们还看到一些地方比如讲北京市朝阳区在社区党员里面开展了一些活动,帮助群众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的老党员年龄很大了,还在那里为群众做义工,非常感人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我们都在调研中遇到过,也就是说我们的基层党员的确是尽其所能,服务于群众,为我们党的形象增加了光彩。

三、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三部分我想讲的题目是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应该讲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尽管我们党内还存在着种种不近人如意的问题,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讲我们的成就是占主流地位的,我们的进步也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取得这种进步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来,五点,六点,七点,八点都是可以的,但是从讲课来讲,我想最主要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我们看到我们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基本上就是因为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围绕着党的政治路线而形成的,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可以说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我们党建设过去出现过失误,失误也是由政治路线,比如讲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党的建设那段时间处于低谷状态,就是因为我们的大方向就偏了,也就是说政治路线决定了党建目标,决定了党的建设的大方向,大方向对我们自身建设就取得成就。我们首先就是围绕着,文革以后,先围绕着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最初是围绕着拨乱反正,但很快就围绕着现代化建设,围绕着邓小平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党的建设,然后围绕着三个代表,围绕着科学发展观进行党的建设。我们这个三大段,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每走一步它的阶段性都是非常清晰的,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大方向偏了,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二)以党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推动各项工作

我们党的建设很多问题都是实践的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具体操作、具体实践要取得进步,首先就是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发生变化,我们的指导思想我就不用说了,党章已经写明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值理念发,以人为本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以人为本放在了第一位,人民利益至上,就导致我们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直至我们的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这样的一种面貌。

(三)顺应时代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调适党组织的功能、活动方式、领导体制

实事求是地讲,党的功能,活动方式,领导方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讲我们的功能,我们基层组织的功能在战争年代是什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动群众打仗,之前这就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是今天不一样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下,基层组织的功能,刚才讲了,没有别的,推动群众,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就是一种功能的转变,为什么要转变?因为时代变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调适党的组织功能,再比如我们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因为是计划经济,渗透到党的活动中,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指令性的方式进行活动,进行领导相对就多一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政为主的方式,指令性的方式为主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肯定就收到了很大的制约,结果民主的方式,法制的方式就成我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们就出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中,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时代还在变化,我们党的建设当然要改革创新。

(四)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的内容很广泛,包含有我们的村民自制,基层民主,包含有人大、政协等等人大民主,政协民主等等各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制制度,还有一个就是民族区域制度,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政治重要内容,党内民主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必然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联系在一起。我们和国外不一样,有的人说了,在国外一个党不民主,最多就是他不上台,为什么在中国党内民主,就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联系在一起了。因为我们在执政前是一个非法的,处于地下状态的党,我们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我们才执政的,这样一来,党内民主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比如讲我们体制的核心,政治体制突出的特征叫做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就是说党是领导核心,人大、政府、政协各有党组,在下一个层次来看,国务院的各部委都有党组,宪法规定各部委,行政首长负责,党章有规定党组决定重大问题,这样一来,党组决定重大问题就是党内民主问题,它和我们的政治体制,行政首长负责是个什么关系,它就密切的连为一体,也就是说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内民主搞好了,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相应的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把党内民主作为推动人民民主的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而形成的,得出来的这样一个结论。

(五)以自觉的执政意识,探索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自觉的执政意识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比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执政党建设也有过一定的探索,但是探索中执政意识这一点可能不像现在这么明确,我们在一个明确的自觉的执政意识下,我想我们对党的建设的规律认识的越来越深刻。

当然,我今天讲的这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很全面,我想毕竟在一定层面上总结了我们党建设的这些年来取得发展的一些经验,毕竟做了这么一个总结,而且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总结,不断的发展,发扬我们的优势传统,不断的纠正我们的失误,我们党的建设会做的越来越好。

好,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161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