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选登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1-11-08 点击次数:0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前言

  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坚持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其中有四个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个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四个观点都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有直接关系的。那么如何来理解党的先进性呢?

首先是理念的先进。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先进的一个理念。相对于官本位、金钱本位来讲,以人为本是一种先进理念。第二个方面的先进叫做制度先进。理念的先进要通过制度的先进来保证。如果我们的制度不能保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加以实现的话,党的先进性的贯彻落实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个先进是能力方面的先进,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能力能反映和达到时代和人民要求的水平。第四个先进叫做作风的先进,我们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力,这个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要用权力来为人民服务。如果个别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这就不是一个先进,是一个落后的现象。以能为民就是作风上的先进的一个表现。这个四个方面的先进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根据先进的理念来建立先进的制度,然后用这个先进的制度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凭这个执政能力来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涉及到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先进的一个分水岭是以权谋私还是以能为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所以讲党的先进性的问题离不开党的宗旨的问题,也离不开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问题。所以我想围绕着坚持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主要讲以下三个大的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在以人民为本

  中国共产党立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在于以仁为民。到了这一个道理,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是比较理解的也比较了解的。

为了把这个道理做深一步的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再做一下展开。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历史上的,一个是现实来看的。

(一)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离不开讲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么,马克思在大学本来是学法律的,后来改法律学哲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马克思这个选择似乎是不可理喻。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学经济学法律。现在以法制国,法律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学科。哲学在今天,有一点被边缘化了。那么马克思放着法律这个好的专业不学,学哲学。为什么马克思不选择法律专业而选择选哲学专业呢?因为在当年,马克思面临一个很重要一个现象,就是工人阶级把蛋糕给做大了,但是资本家把蛋糕给切走了。然后资本家拿走了蛋糕反过来又剥削和压迫工人。马克思感觉到这个现象不公平。以站在革命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现象而且试图改变这个现象。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找一个依靠的力量。马克思感觉到工人阶级是主要的依靠力量,因为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他生产的蛋糕被资本家给切走了,所以他的革命性最坚决。但是马克思又感觉到工人阶级第一是缺乏理论素养,这种革命性很容易形成自发;第二个工人阶级需要组织起来,一个是武装起来,一个是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是理论武装,但是当时马克思所面临的很多理论都不能拿来用来武装工人阶级,很多理论并不是完全是为工人阶级说话的。所以马克思试图建立一种为工人阶级说话的一种理论。而要建立这个理论,首先必须弄清楚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要搞清楚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必须有一个方法论,有一种世界观,而这个方法论和世界观必须付诸于哲学。所以马克思想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而这个新的哲学主要研究现实的人。而这个现实的人主要有两大阶级:一个是工人阶级,一个是资本家阶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就列出来研究工人阶级和资本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当中马克思逐渐发现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然后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唯物史观的创立,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不可能有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之所以改哲学这个专业,就是试图建立一个武装工人阶级的一个理论。所以在1843年马克思讲了“哲学是工人阶级的头脑,而工人阶级是哲学的心脏。这两个应该实行联姻,应该实行结合。”这是理论武装。

第二个任务还要把工人阶级给组织起来。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就成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也积极参加这些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一些活动。《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是一种为工人阶级说话的一种理论。在《共产党宣言》的扉页上,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讲的一个组织,把工人阶级给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另外一个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基本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为工人阶级说话的,是代表工人阶级的一个理论。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而它的利益是代表工人阶级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从理论来讲,马克思创立的理论,组织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都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是为工人阶级说话的。所以从理论来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依靠人民发展而壮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革命时期,一个是搞建设,一个是搞改革。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可以大致从它完成的任务来讲是这三个时期。

1、革命时期

  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它怎么来依靠人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这个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的理论。这个新的理论需要一个阶级来接受,也需要用这个理论来武装一个阶级,当时那个阶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

当时中国工人阶级也是以先进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阶级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所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一个产物。而在当时,是以先进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么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要建立新的江山。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要论武器,我们是小米加步枪,而我们的敌人是飞机加大炮。但是我们最终战胜了我们的敌人。这个胜利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所以从革命时期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个道理比较简单。

2、建设时期

  我们再进入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把人民群众个人的正当利益摆上了议事的日程。这个观点我想通过对比来加以说明。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和作为一个执政党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党,它主要任务是代表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一句话叫做用权于民。所以第一个区别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执政党要用权于民。

  第二个区别,中国共产党在作为执政党的时候,它的思维方式是双赢共生,协调发展。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它的思维方式叫做两极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毛泽东就讲:“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搞政治就是把敌人搞的少少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它的思维方式是两极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是对着干。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它的思维方式必须转换,那就是强调双赢共生,协调发展。你有蛋糕吃,也让我有蛋糕吃;你活下去也要让我活下去。我们共同的协调发展共生。而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时期,必须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第二个区别。

  第三个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它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这是它一个主要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他不仅还要坚持以工人阶级这个阶级基础,同时,它还要进一步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以在执政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发展当中一些合理要求,凝聚社会发展当中一些积极的力量,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这恐怕也是一个区别,第三个区别。

第四个区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作为一个革命的党,它比较看重国家的利益,相对也比较强调集中。因为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权。为了把革命取得成功,它就必须集中社会的一些资源,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给动员起来。首先关注的是国家利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所以强调国家利益强调集中。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是它其中一个因由之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作为一个执政的党,当然还要坚持国家利益,还要强调集中。但是这里有一个关系它必须处理好,一个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一个是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而不是要牺牲一个来实现另外一个。当然在关键的时期,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但一般情况下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党,还要解决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在执政的时期,民主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从传统社会来讲,我们中国缺乏民主的传统,也缺乏民主的经验,今天我们搞民主化的进程,法制化的进程,应该说,我们国民的素质与这个进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搞民主,这个必须要摆在议事的日程。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搞不好,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搞的不是很好。所以作为一个执政党要把民主摆在议事的日程。

总结:

我以上讲了四个方面的区别,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把民主的问题,把用权于民的问题,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问题摆在议事的日程。这也是个人民的问题。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搞不好的。

3、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再从改革开放这个角度来看一看。我讲了革命时期,也讲了建设时期,从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搞改革开放。我想用以下四个概念来描述一下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大致的进程。

  第一个概念叫做动员和参与。第二个概念叫做尊重人民诉求。第三个概念叫做整合和凝聚。第四个概念叫做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一个概念,动员和参与。

  1978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给动员起来,然后参与到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参与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想把农民的力量给动员起来;我们发展乡镇企业,想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力量给动员起来;1984年,我们把改革引向城市,也想把工人的力量给动员起来。当然这个任务完成的并不是很好。但是那个时期,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动员和参与。

  结果怎么样呢?很多很多的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了。同时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了,而且充分发挥作用,作用是越来越大。有为比有位。当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有所作为的时候,他们就有很多很多的要求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了。有些人要求,在社会当中应该有他们的地位。有些要求是要获得很多的社会资源。有些要求是利益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权利诉求,各种各样的要求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了。

  第二个时期,要尊重人民诉求。

 978年以前,我们很多人的想法叫做“我想”。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很多理想目标想实现,很多理想愿望想实现,所以“我想”这两个字,大致可以概括那个时期很多人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所以那个时候搞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看,是“我想”吧,我想超美国,我想超英美,我想大炼钢铁,很多很多的愿望想法都出来了。当然后来在某个时期,这种“我想”变成狂热,变成狂想。

1978年以后国门一打开,忽然发现我们中国人还比较穷。很多地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很多都是匮乏的。经济是短缺经济,所以,当我们的力量发挥出来以后,各种要求都提出来了。用两个字来概括叫“我要”。我要车子,我要钱,我要房子,我要位子,很多很多东西都是“我要”来表达的,都是要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要求。这社会上的人,都想参与分蛋糕,从社会里面都想得到一些什么东西。

当各种要求都提出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怎么办呢?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不加理睬,不屑一顾,而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会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和党的凝聚力。第二个态度是积极整合他们当中合理的要求,积极凝聚他们当中有效的力量。而这样做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

  所以整合和凝聚这个问题就特别的突出出来了。这个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来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的。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味着什么?哪个地方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都要体现,我都要去反映。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个地方有先进文化,我都要去反映,我都要去体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些阶层的利益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三个代表,它的主要的实质目的是要把各种合理要求整合好,把各种先进的力量把它凝聚好,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加党的凝聚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来解决和分析这个问题的。

  以人为本首先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九亿农民在农村,这个九亿农民应该说对我们国家蛋糕做大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我们的农民切的蛋糕相对比较少。我们的农民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和代价,但是没有完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应该说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三农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农业税要免交,种地要有补贴。2004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我就发现,现在有不少的农民就感到相对比较高兴。原来不想种地了,现在想种地了。因为不交农业税了,而且还有补贴,得到了一些部分的利益。你看,以人为本是为我们弱势群体说话的吧。

但同时以人为本也要为社会精英阶层的进一步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也是为社会精英阶层说话的,不仅仅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如果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弄不好就是杀富济贫。所以,以人为本现在社会精英阶层也接受,弱势群体也接受。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中央的说法叫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各得其岗,各得其位,各守其责,各享其成。这叫做各得其所,得其应得,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当我们整个社会阶层和广大人民都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时候,大家才能和谐相处。你看这里是不是又把各种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所以,中央提出很多很多新的思想都是为了解决整合和凝聚的问题。

  整合和凝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最终的目的我的理解叫做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济。

  过去,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把各种力量给动员起来。现在多种力量都起来了,如果整合不好,就会变成一种互相分立、互相对峙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是相当不利的。我们要把各种力量变成合力,叫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如何能形成合力?前提就是要做好整合和凝聚的工作。所以现在中央提出很多很多的思想,都是在第三个环节上来提出问题的,整合的问题,凝聚的问题。

  从这四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哪一个问题都离不开人民。第一个,动员和参与,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中的力量动员起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第二个概念叫做尊重人民诉求。利益诉求,权力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也是个尊重人民的问题。第三个叫做整合和凝聚,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中各种合理的要求和积极力量整合好,凝聚好。最后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共生共济,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发展。

所以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支持、认同和参与的过程。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改革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怎么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执政为民。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

(三)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主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当时执政主要是依靠四大执政基础。第一个基础,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共产党打江山目的就是为了坐江山。武装革命斗争胜利了,当然应该把打江山拿过来,作为坐江山的一个基础。这是第一个基础,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第二个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承诺,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个制度,具有三大优越性。哪三大优越性呢?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幸福生活。老百姓一听不错,所以愿意跟着共产党干。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二个基础。第三个基础,是领袖的权威和人格魅力。我们不是唱过两首歌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一个毛泽东”。这两首歌充分唱出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第三个基础。第四个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我们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指导思想。自然把它拿过来作为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的基础。所以,当时共产党主要靠这四大执政基础来执政。

  1957年之后,这四大执政基础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挑战。第一个基础,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毛泽东也好,邓小平也好,都是打江山出身的。打江山,坐江山,理直气壮,老百姓拥护。但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今后的领导集体都不是打江山出身的。不打江山,要坐稳今后的江山,就不能吃老本,必须要立新功。你只有立新功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十六届四中全会不是讲了一个观点吗?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什么意思?中国共产党,在后天当中没有新的作为,就可能会丧失执政地位。所以第一个基础受到挑战了吧?不能再把打江山搬过来作为今后坐江山的一个根据了。第二个基础也受到了挑战。不是三大承诺么?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幸福生活。第一个承诺实现了。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第二个承诺,第三个承诺并没有完全实现。从1957年到1977年,这二十年,尤其是1970年,我们的卫星上天了,但不少地方人头落地了,饿死了不少人。当时很多人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当中,并没有感觉到他当家做主,他真正过上幸福生活了,甚至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发出疑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第二个基础受到了挑战。第三个基础,领袖的权威和人格魅力。1957年到1977年这二十年,我们搞了一拨一拨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搞了些政治运动。这说明当时我们党内,有贪污、腐化、腐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家长的作风等等不良的现象。包括在今天,我们党内的腐败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党的形象和人格的魅力也受到了影响。第三个基础也受到挑战了吧?最后一个基础,信仰危机出现了。对社会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出现了。你看,这四大执政基础,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来获得新的执政资源,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考虑的重大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来获得新的执政资源?如何来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键在于,必须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要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迫切问题,必须要执政为民。而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认同和拥护。

现在我们的群众,关心的是四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第二个是社会公正,第三个是民主法制,第四个是解决腐败。人民群众最关心这些问题,你中国共产党要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必须要把这四大问题要解决得很好。这里有一个规律出来啦,什么规律?执政能力――有所作为――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才能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四大问题方面有所作为,而在这四个方面有所作为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进而才能巩固你的执政地位。所以从我们的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地位的巩固,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在于以人民为本。

二、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某种执政不为民的落后现象及其原因。

(一)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某种执政不为民的落后现象

  应该总体来讲,执政为民是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上也努力这么做。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也确确实实存在着执政不为民的现象,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落后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中央提出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背景。

我想根据锦涛的几个说法来谈一谈我们生活当中存在执政不为民的一些现象。锦涛同志,讲过这么几个命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我想这几个命题都是有针对性的。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哪些执政不为民的现象,以及落后的现象呢?归纳起来总共有以下四个方面。

1、理念的倒置

用一个命题来表达,叫做权不为民所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在于以人民为本。而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从人民利益出发。这就意味着我们社会运做的机制,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先听听群众的呼声,然后进行提升和归纳,再变成上级的意图和决策,然后来加以贯彻落实。你看,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自下而上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就发现,有些社会运作的机制反而是自上而下的。

要做到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性、服务性政府。这个政府叫做人民政府。我们地方的牌子都挂的是人民政府。你看,从这个牌子来讲,确实是公共性,是服务性的。应该是公共性服务性政府。而这个政府主要有三大职能。第一个职能,是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人民群众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个职能,提供政策和规则,政府得制定规则和政策的。第三个得提供管理和服务。这叫做政府搭台,民众唱戏。按照以民为本的说法,它应该这么来建构我们的政府。但是在某些地方,政府是一种管制型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你看,这个政府的人民性没有实现出来。

  按照以民为本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对人民负责,对中央负责,对工作负责要结合起来。你看中央讲那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我们选拔干部,政治要可靠,要有本事,作风要过硬。这三句话涉及到三层关系。政治要可靠,涉及到领导干部和中央的关系。我们在政治上、思想上要和中央保持一致。这是一层关系,叫做政治可靠。第二个要有本事,涉及到领导干部和本职工作的关系。你有没有能力来胜任你这个工作?这叫做有本事。作风过硬,讲的是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权谋私呢?还是以能为民呢?涉及到这个问题。从我们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既要对上负责,也要对本职工作负责,还要对下负责。这是以民为本的一个要求。但是在某些地方我们发现对上负责容易,对下负责就不大容易了。

所以,权不为民所用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在一些党员干部的身上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这是第一个表现。

2、用权目的的错位

用一个命题来表达,利不为民所谋。

这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的身上。我们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我们所在的部门是公共部门,我们所掌握的资源是公共资源。我们所谋的利益叫做公众利益。都离不开公众性,离不开公共性。所以权力首先是公共权力,而不是个人的特殊权利。但是在一些干部党员身上,认为手中掌握权力,使自己的权力变成特权,把公共权力变成特权。既然把权力看作是自己的权力了,以权谋私的逻辑就出来了。有些人就这么认为,这个权是我凭我个人的努力,我在这个位置上的。还有一些说,我这个权是我通过别的手段拿钱买来的,所以我用钱买这个权,然后我有权之后我再去挣大钱。你看,把公共权力变成特权,然后以权谋私。这叫做什么?用权的目的错位,利不为民所谋。所以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就应该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始终是公共权力,应该谋公共利益。用权力来执政为民,谋公共利益,而不能以权谋私。这是执政不为民的现象的第二个表现。

 3、用人方针的不到位             

用一个命题来表达,叫做任人唯亲。

  应该说用人的方针中央制定得很好了。叫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加政绩。应该说这是很好的用人的方针。但在某些地方,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发现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中央讲任人唯贤,但在某些地方它就是任人唯亲。

  关于任人唯亲,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讲家族社会,讲人情关系。当然人情关系是狭隘的。什么叫狭隘的人情关系?本来我们做事情既要合情又要合理。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在社会公共领域,在工作岗位上应该讲规则、讲程序、讲规范,讲公共原则。把狭隘的人情关系让它赶出去。在私人交往当中,在家庭生活当中,那应该讲人情关系。但在中国传统社会,讲理性这个东西,往往缺乏市场。人情关系,讲人情,讲门第,讲关系。我到新加坡,我在苏联,很多朋友开玩笑,中国人爱喝三面汤,脸面、场面、情面。为了人情关系而破坏我们的制度、原则、规范。

  按说我们人大,全国人大制了不少法,但为什么有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呢?一定的程度上是特权、人际关系、金钱做的怪。所以讲人情关系,应该把它限制在私人交往当中,家庭生活当中。在社会公共领域当中应该讲规则,应该讲程序,应该讲规范。但是,我们往往把人情关系,引渡深入到社会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我们用人应该是任人唯贤,但由于人际关系渗透,就变成了任人唯亲。

现在好就好在,今天我们的形势,已经向一个规范的方向发展。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理性了,越来越讲程序了,越来越讲规范了。你比如说公务员翻检笔考,你比如说选拔干部强调平等竞争。这就越来越讲理性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表现。就是用人方面不到位,任人唯亲。

4、情不为民所系

最后一个表现,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着作风粗暴的现象。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情不为民所系。

如果我们党员干部,带着人民的感情来做工作的话,他的作风,自然是和风细雨的,是带着感情来做群众工作的。如果心中没有对人民的感情,很容易在作风上粗暴。所以这种作风粗暴的现象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存在的。这就是我讲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某种执政不为民现象和落后现象的四大表现。

(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执政不为民现象的原因

这是现象层次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现象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哪些原因产生这种执政不为民的现象呢?产生执政不为民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很多的。

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在于,官本位的价值观念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

官本位价值观念怎么起着作用,产生执政不为民的现象呢?因为官本位容易形成人治。人治这个概念大家耳熟能详。怎样理解?四句话:权大于法,在法治社会,一切权利应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人治社会是权大于法的。现在有些官员,携带公款几千万,然后跑到国外去了,我想这个权力就太大了。一带几千万,三千万四千万,跑到国外去了,这说明是权大于法。第二个命题叫做情大于理。人情关系大于规范,大于规则。讲人情关系是必要的,但不能把人情关系渗透到我们社会公共领域来干预、来影响我们的原则、规范和制度。这一点我们是应该强调的。第三个命题,关系大于能力。在法制社会,是能力和业绩原则唱主角,在人治社会,可能是关系、人情唱主角。我打一个比方,假如这里有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是向我们所有的人平等开放的。大家都有机会,都有权利,都有资格到这个舞台上来跳舞。张三的舞姿很优美,越跳越自信,观众也希望他跳下去。而李四的舞姿不优美,越跳越不好意思了,观众希望他下来。这个舞台最终属于那些舞姿优美的人。在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舞台的面前,能力和业绩决定一切。但是在人治社会,讲人情关系就不这样了。这里还有一个舞台,谁有权利、资格到这个舞台上跳舞呢?是我韩庆祥来点将的。我说张三你来跳舞吧,张三是我的同学,我这个同学舞姿并不优美,但是我让他来跳舞了,他有机会了,而且这个舞台是终身制,他跳下去了。而张三,我这个同学以外的所有的人,其中不乏有舞能高技的人,而这个人没有机会、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到舞台上来跳舞。你看把他给排斥掉了。讲人情关系、讲人治,很容易排斥那些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最后一个命题,依靠大于自立。我讲两只老虎。一只老虎,是笼子里边的。这个老虎,它非常安逸,但它缺乏自由。为什么安逸呢?一日三餐有饲养员给它送吃的。眼睛一睁开,眼前就是食物,不用它瞎操心。笼子里边的老虎的生活方式看重的是等、靠和给。另外一只老虎,笼子外边的这只老虎,它很自由,但它不安逸。因为没有饲养员一日三餐给它送吃的。靠自己奔跑能力,竞争能力和捕食的能力来获得食物吃。所以笼子外面的老虎的生活方式是靠能力来获得食物吃。

  在人治社会,它比较强调等和靠。人治社会,我们的人都是单位的人。单位的人意味着什么?从摇篮到坟墓这一生,基本上是由这个单位给你规定好了的,安排好了的,计划好了的。上什么样的学,毕业到哪里去,拿多少工资,住什么样的房子,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基本上单位你给规定好,安排好了的,不用你瞎操心。尽管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你等和靠给你就是了。所以,他要求你是听话、服从,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了的也要执行。你的独立人格,基本需求,合法权利,自主创新能力到不大受关注。今天我们的改革,逐渐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越来越法治,越来越强调社会人了。社会人什么含义呢?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有不少资源需要从社会中获得。不能完全仅仅等靠单位了。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上大学,国家拿一部分,学校补一部分,大部分是家长拿的。我们孩子毕业了,不像过去国家给你分配了,现在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我们的孩子他的同班同学,像过去工资基本上都差不多。一个班的同学工资基本上差不多。但在今天,同一个班的同学,有的一个月有五六千,有的一两千,有的还找不到工作。所以资源的获得越来越社会化了。第二个含义,是由什么来获得资源呢?努力奋斗,能力发挥,业绩贡献,凭这个来获得社会的资源。一句话,凭本事吃饭,凭能技立足。这就是社会人的含义。所以法治社会,是要越来越强调社会人,但是人治社会,是单位人等靠。

  这就是官本位形成的人制,它的四大特征。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靠大于自立。

官本位,难道不影响中国的发展吗?而在官本位这个条件下,会影响执政为民的实现。因为在官本位条件下,它非常看重等级。因为都是论身份的,科长、处长、局长、部长,等级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强调官本位,它往往有时候排斥民主,强调官本位,那个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很容易出来了。而且官本位的社会运作机制都是自上而下的。上级部门控制很多资源,掌握很多权利,还要发号施令,然后下边一步来执行。是自上而下的一个社会运做体制。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它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执政为民的实现,在官本位条件下,你要政府变成服务性政府是很难的。在官本位条件下,政府就是管制型政府。我政府有权力,我是管你的,而你是听我的。是管和听的关系。既然是管和听的关系,我要为你服务,是不是会有障碍呢?所以,要把以民为本这个理念要落到实处,说到底要从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文化,来限制官本位的一个价值观念,要消除官本位的价值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用以人为本来扬弃官本位。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起来,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执政为民。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某种执政不为民的现象以及落后现象及其原因。

三、如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要坚持执政为民。第二个问题主要来分析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执政不为民现象的原因。第三个问题就是来回答一下,如何来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根据我的思考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和同志们一块来讨论。

(一)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必须执政为民

  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教育,当然首先要解决思想作风的问题。当然后面还要建章立制。邓小平80818号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这篇文章当中讲了一个核心的观点。这个观点我觉得今天提出来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思想作风这个方面的建设很重要,但制度建设更重要。思想作风建设的成果很大程度上需要制度建设来保证。如果思想作风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的制度创新没有跟上去的话,那时候成果的保持是会受到影响的。

  制度创新是一个体系,但是最核心制度,我的理解是三大制度。一个是干部人事制度,一个是分配制度,一个是教育制度。为什么这三大制度成为核心的制度呢?因为我们首先得把优秀人才给选出来,选出来以后,然后把他分配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做工作,让他做事情。这都是干部人事制度要解决的问题。这个人选出来了,安排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开始做工作了,做事了。人家做的不错,社会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叫做分配制度。所以分配制度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在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创新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制度需要我们考虑,就是教育制度。因为在选人的时候,在用人的时候,在分配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思想还是想不通的,所以需要做思想政治的工作,作培训的工作,做教育的工作。现在我们不是要建立个学习型政党吗?建立学习型社会吗?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是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所以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人往往是什么样的。不同的教育模式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机关、教育部门,我们的学校是生产人才这个产品的。所以我觉得三大制度是核心的制度。但是这里我主要讲一讲干部人事制度。

  在三大制度里边,干部人事制度是更为根本的。我想,高考的分数是学生考生的指挥棒,那么干部人事制度如何,对领导干部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官本位的色彩。但这种官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有时候不利于选拔那些优秀的人才。为了做到执政为民,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而这个制度首先是干部人事制度。

  怎样的干部人事制度才能保证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执政为民的呢?这样的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我想必须要考虑它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选谁?要五湖四海的选人,要开放式的选人,要一方水土养八方人。

  但是在过去某些地方只选自己身边的人,只选我的人。我想这种选人的视野应该拓宽,给每个人来竞争这个岗位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个特点,谁来选?当然我们讲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在过去,某些地方叫做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有时候少数人说了算。少数人说了算,有时候就不容易把优秀人才给选拔出来。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是让群众参与选举。要注重群众的公论。金碑、银碑、群众的口碑。群众的眼睛应该说还是亮的。群众心里有一杆秤,它能很客观地评价一个干部怎么怎么样。你比如说任长霞,你比如说牛玉儒。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非常欢迎、拥护和认同。所以我想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举,这有利于选拔出执政为民的那些干部。你执政为民,他认可你了,他就会选你的。你以权谋私执政不为民,群众对你就不大认可了,他就不会选举你的。当然这里,群众参与要落实到选票上来。对目前的选票,我们要辨证地看。有些地方有贿选,拉选票,有些地方,你不是我的人,你再有能力和业绩,我就不选你,你把我怎么着。所以目前,这个选票我们要辨证地看,应该说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要把选票作为一个参考。随着群众觉悟的提高,人民素质的提高,选举制不断的健全,我想会逐渐地扩大这种选举制的力度。当然应该把委任制和选举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个特征,凭什么来选?在过去,某些地方,人情关系,主观好恶,情感远近,金钱多少。凭这个条件,凭这些标准,凭这些东西来选人的话,他就很难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必须要凭能力和业绩来选人。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那些真正对人民群众有业绩的人,把这些人给选拔出来。当然对能力的评价,对业绩的评价,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评价就像过去我们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种主观评价往往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对能力的评价,对业绩的评价,要走向客观。怎样走向客观呢?能力应该有一个指标体系。应该有一个公开的、公正的一个评估机构。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公开的、规范的一个评估的方法。这是对能力要测评。所以我们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现在对这个能力测评越来越重视。

  这里还有一个政绩观的问题。高考的分数是考生的指挥棒,而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过去,某些地方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答案与领导干部自身有关系,但与我们的政绩观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的政绩观就是追求GDP,它肯定要搞形象工程,要搞政绩工程。所以对政绩的评价要必须要树立一个科学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这是第三个特征。

  第四个特征,用什么方式来选人?在过去某些地方,相马式的方式,比较强调。应该说相马,并不一定是一个坏东西。我们观察人,我们了解一个人,需要眼睛,需要接触,需要观察。这都是相马的一个表现。关键在于不能把相马给绝对化了,更不能排斥赛马。所以我们在选人过程当中,把相马和赛马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更要看重赛马,因为赛马相对比较客观,相对比较公正。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如果按这四个特点,四个特征来选人的话,就比较容易把那些执政为民的优秀人才给选拔出来。而这些人都选拔出来了,他才能更好地执政为民。如果你把那些没有执政为民的人给选拔出来了,这些人上来以后他也不会执政为民的。我们不是看到吗,带病提拔,这个人一方面他在追究他的一些某些问题,还一方面把他提拔,提拔上来以后,干了一些坏事。所以我们干部人事制度如何确保那些执政为民的人,让他出来,给他应有的回报,给他合理的位置,加以提拔重用。这一条非常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要从刚才我讲的四个方面来保证。这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必须要执政为民。

(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愿意执政为民

  制度是一个硬要求,而作风靠自觉。所以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愿意执政为民,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思路。

  要真正执好政,就必须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围绕这一点呢,我想讲以下几个概念,和我们的听众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块来讨论。

  第一个概念叫做善政。善恶的善。所谓的善政是自觉注重党性修养,树立职业道德和公仆意识,做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伦理,领导干部的道德是很重要一个道德问题,也是很重要一个作风问题。有一个良好的官德,他这个优良作风就比较容易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善政。

  第二个是能政。能力的能,政治的政,叫做能政。这是一个新概念。什么意思?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具有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行政能力。做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干部。

  为什么牛玉儒这个干部很容易被人民认同?牛玉儒有官德,为了包头市的发展,为了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倾其所有的精力,不惜身体为代价。还有牛玉儒他也是非常有能力的,是有思路的,是有理念的。包头市治理得那么好,呼和浩特市治理得那么好,我觉得与他群众的支持有关系,他身边人的共同努力有关系,与他个人的执政能力也是有关系的。他也是个现代型的干部,既讲德,又讲能。尤其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德和能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德的话,你做危害人民的事,那你就是违背党的宗旨了。如果仅仅有官德,而没有官能,也是个有局限性的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官德,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官德是有的。但干了三五年,江山依旧,没有执政能力,江山没有变化,当地人还是那么穷,面貌没有改变,能力没有,能力恐慌,这样的干部也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这个能政我觉得在今天也是要突出出来的。为什么要突出呢?从中国传统到现在,咱们有一个特点,能和德的关系按说都同等重要,你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都很重要。没有道德,能力越大越坏事。而没有能力仅有道德,力不从心,心有余力不足,有热发不出光,老百姓恨铁不成钢。所以道德的光辉需要能力来把它发扬光大。但是从传统到今天大家比较偏爱道德。有时候不大重视能力。你比如说一个好人吧,很多很多好的字眼都给他贴上了,好人一生平安。但一讲能人,能人有个性,能人傲慢,能人清高,能人有毛病,能人不听话,能人不好驾御,能人对我有威胁。恨不能把能人给排斥掉,把能人给杀掉。我们到年终总结的时候找自己缺点,宁愿说自己能力水平不够,不敢说自己道德品质败坏。你看,也是对道德看得相当重的,而能力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一个人道德品质坏了,危害性大家比较容易意识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一个人没有能力所造成的危害,我们往往不容易看得到,有时候还比较宽容。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封建社会,立德是第一,立言是第二,立功是第三。你看道德是第一位的吧。在我们封建社会,怎么理解千里马呀?马一行千里,本来说马很有力量。那个猪为什么不能一行千里呀?它的力量不如马,是马有力量才一行千里。但是在封建社会一些人不这么理解。马一行千里是因为马性情善良,听话,服从,马缰在骑马人的手里。你看,从道德来理解千里马。封建社会讲女人呢,女子无才便是德。“康熙政要”是谈用人的。而用人的原则,德为首,而才为末。所以从今天也好,从过去也好我们中国人相对比较偏好道德,而有时候忽视能力。你看我们强调做人,先做人,后做事。当然做人是应该坚持,做事也不能给忽视。所以这德和能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尤其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处在爬坡、创业、竞争和挑战,处在这么一个时期。在这么一个时期既需要有官德的领导干部,也需要具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不然的话,我们面临的困难克服不了,我们面临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应战不了。我们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坐在矛盾的火山口上,都处在矛盾的包围之中。所以今天的领导干部是不好当的。矛盾在包围着你。那么我也做过县委副书记,我有一个感觉,基层干部就更不好当了。人们用一个字来描述我们基层干部的生活状态,干好了,非给你累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都要到基层抓落实,一票否决权,第一责任人。而且很多单位垂直领导了,基层干部的控制手段是比较少的。那干不好呢,要把你给骂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了三五年,江山依旧。老百姓戳你脊梁骨。喝酒能把你给灌死。基层干部他不大爱喝红酒,他爱喝白酒。人家来考察工作了,喝喝酒,沟通感情;工作累了,喝喝酒解解乏;有时候很累了,苦闷了,喝喝酒解解闷。喝酒多不伤你的胃吗?还有,关系能把你给缠死。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老乡同学,亲戚朋友都来找你,提拔呀、涨工资呀、安排工作呀,关系能把你给缠死吧?还有财政能把你给愁死。对发达地区,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来讲,财政绝对是一个大问题。有些地方,财政空转,缺财发工资。基层干部干了很长时间了,工资还不能完全给发出来。这不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吗?所以县委书记、县长是财政部长。最后一个,就是上下能把你给急死。但这个话看怎么理解。你那个地方,上访告状多了,上级就开始批评你啦,你是怎么搞的,矛盾上交了?为什么你那个地方上访告状那么多?批评你。而老百姓呢,你哪个事干不好也戳你脊梁骨。上下的夹缝当中。所以我们的基层干部确确实实更不好当。应该理解,应该支持。

  当然我们的基层干部也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他两个方面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是应该理解和支持,另外一个有问题应该要加以解决,要认真地对待。很重要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是我们基层干部对驾御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所以矛盾很复杂,困难很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克服困难,驾御这个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本领恐慌,或者说能力恐慌。你看看,所以能政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概念叫做勤政。这个大家都知道。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刻苦努力,做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领导干部。

  这里我想讲一个概念叫做职业精神。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和任何工作,那个职业本身要求你必须要敬业,完成那个职业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干那个工作,按那个工作的要求,你必须把它干好。你干不好了是你有问题,干好了是本来应该干好的。这叫做职业精神。但是这个职业精神现在在我们有些人身上是比较缺乏的。工作就干不好,没有敬业精神。所以这个勤政是第三个概念。

  第四个概念,大家很熟悉,廉政。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心地无私,做一个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这我就不说了。

  第五个概念,叫做责政。有责任,要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和敢于负责。做一个有责任的领导干部。我记得家宝总理,刚就任总理的时候有一个演说,说要把我这届的政府,要变成一个有责任的政府。这是责政。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信政,讲信用。要诚实信用,实事求是,取信于民,做一个讲诚信的领导干部。我想这一点恐怕也要提出来。因为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事求是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讲诚信如何求真务实,这也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最后一个概念叫做民政,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叫做民政。

我想刚才我讲这一系列概念,都大都属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问题。作风过硬了,他才会自觉,他才会愿意执政为民。这是第二个思路。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的建设――能执政为民。

  加强党的执政能的建设,使我们的干部能执政为民。这是个能不能的问题。

  我们很多党员干部愿意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确确实实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是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结果呢,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中央领导人三番五次提出,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意识没有能力,执政为民也是不能落到实处的。所以这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了重要的部署,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如何来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它提出的背景,它的精神实质和它的意义?

  我这里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权力原则和能力原则。

  中央提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实质,是要利用能力原则来扬弃权力原则。要用能力的东西来取代仅仅靠权力的那个东西。应该说,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开了。西方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而中国发展的步伐放慢了。所以近代中国的历史,被挨打,被宰割,被侮辱的历史。现在有一个研究报告,讲到中国的发展和美国的发展之间相差一百年。为什么近代中国发展的步伐放慢呢,而西方的发达国家发展的步伐加快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的传统社会比较强调权力原则,而西方的近代社会以来,相对比较注重能力原则。都强调力量,但一个是权力的力量,一个是能力的力量。讲“权”的力量和讲“能”的力量,应该说思路是不同的。西方社会的发展,它的制度安排,它的政策,它的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能力原则来展开的。

  在当代的西方社会,它就树立一个什么呢?用规则确保人凭本事吃饭,凭能力立足。我的同学有的刚到西方国家,给我打电话,西方的社会是一个金钱的社会。没有钱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在那待了一段时间了,后来又打电话,说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又是一个能力社会。没有能力在那同样是不行的。没有能力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收入就比较低。所以收入比较低生活就比较艰难。所以它那个国家讲能力讲业绩。当然西方的月亮不总是圆的。中国的月亮也不总是缺的。西方的国家也有不少的弊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少优秀的东西需要发扬光大。但是讲能力原则这一点来讲,确确实实它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党内一拨一拨的斗争,原因很复杂,为什么有一拨一拨的党内斗争?1978年以前我们党内的高层斗争一拨一拨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斗争。

  能力原则在党的建设当中如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自觉了,越来越清醒了。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的理解就是要把能力原则引入到我们党的建设。讲权力,讲官本位,和讲能力,讲能力业绩,确实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讲官本位,它就会强调等级。如果强调官本位,很容易排斥民主。如果强调官本位,很容易走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如果我们强调能力和业绩,讲能力原则,它内在要求平等。刚才我讲了,平等的舞台和机会是向能力和业绩里开放的。讲能力和业绩,它欢迎民主。一个人是凭努力奋斗,能力发挥,业绩贡献上来的,他欢迎民主。而一个人通过暗箱操作,金钱、关系上来的,他就不欢迎民主。讲能力原则呢,他又比较注重求真务实,实践、实干、实力、实效。而官僚主义,是无能的一个表现。他讲能力就必然要强调自主创新。所以讲能力原则有利于树立一些现代的价值体系,也有利于使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的政治为民。所以提出执政能力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一个表现,是对党的建设理论一个很伟大的贡献。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要强调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的建设。这是其中一个很非常重要的问题。

  执政能力的建设的内容有很多。这里我想除了中央讲的那些内容以外,恐怕执政能力建设还有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内容叫做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我们中国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不断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当然这个释放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今后还要不断地来释放你的潜能。

  我们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发挥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通过解放思想,我们通过制度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潜能不断地释放出来。但是我们也看到,还是有很多的阻力影响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发挥,一靠主观努力,二靠客观环境。喝酒有潜能,发挥看环境。张三本来能喝五杯酒。但是心情不大好,喝酒的人不大认识,气氛不好,喝五杯三杯就打发了。还是这位老兄,老同学七八年没见面,非常高兴,气氛不错,喝五杯六杯七杯八杯都不成问题。喝酒有潜能,发挥看环境。人类有潜能,发挥看环境。张三刚刚冒出个头来,你这个环境枪打出头鸟,他就开始收回去了。好就好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在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而这个环境和氛围是有利于释放人的潜能的。

  第二个内容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创新能力,但相对来说,控制能力有余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们中国在传统社会,对社会的控制,对人的控制,有很多思想,有很多资源,有很多手段,也有很多经验。这个方面挖掘一下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有道德控制,有权力控制,有情感控制,有组织控制,有资源控制,等等等等。但相对来说,我们这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略显不足。所以如何来培养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说成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内容。

  第三个内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什么叫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呢?如果你是一只猴子,只能给棵枣树你抱着;如果你是一只虎应该给它一座山让它守着;如果你是一条龙必须给它条江河,让它翻腾着。这叫做能力大给大舞台,能力小给小舞台。你是这个能力,给你这个舞台,他是那个能力,给他那个舞台。这叫做按能配岗,按能配工,岗能相依。是你的能力,到你本来应该有的位置上。这才叫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好了,能力发挥出来了,岗位的职责也会完成得很好。如果人力资源配置不好,浪费能力,压抑能力,岗位的职责也完成的不好。所以各得其岗,各得其位,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能力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第四个内容,叫做树立现代的思维方式。我的理解,中央提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它蕴涵着三种现代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思维方式,注重后天作为。我们传统社会有一种思维方式,比较注重前定。你看那封建社会,有的孩子还在肚子里边,还没有生出来,就给他皇位了,生下来就是皇帝,因为他的老爹是皇帝,世袭制,皇位传下来的这叫做前定论。第二个叫做给定论。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每个是单位的人,所以特别看中单位的给定。看中给,等,靠。在今天还有一种注定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比较先进的,注定中国共产党执政是永恒的,长期的。这个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除了性质以外,性质是先进以外,还要看到后天的作为,他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执政能力建设告诉我们,要注重后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他要长期执政下去,必须靠他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在后天当中有所作为。靠这个有所作为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从而来巩固你的执政地位。所以后天作为的思维当代共产党人应该把它确立起来。

  第二个思维方式注重内在实力。我们中国传统人有一个思维方式,比较看重猫的颜色,有时候不大看重猫的功能。你比如说,你这个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颜色姓资,再能抓住中国的老鼠,促进中国生产的发展,那我也不要。你这个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姓社,抓不住中国的老鼠,不能促进中国生产发展,我也要把它养起来。所以比较看重猫的颜色,而不大注重猫的功能。你比如说市场经济,你比如说股份制,这些东西在过去,我们中国人都认为它姓资,所以市场经济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也不要。一打,二哄,三捶。这些姓社,它尽管影响生产发展,但是还是要使用这些东西。所以邓小平同志感到这么一种思维对中国的发展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第一句话,讲的是猫的颜色,白猫黑猫,第二句话讲的是猫的功能,抓住老鼠。第三句话讲的是判断,什么样的猫才是好猫,抓住老鼠的猫才是好猫。所以邓小平讲的猫论是强调功能,当然邓小平并没有排斥猫的颜色,猫的颜色还是要坚守的。但猫的颜色在坚守的同时还要注重猫的功能。

  所以执政能力建设是要求我们确立一种功能性思维,注重实干、注重实践、注重实力、注重实效,注重内在的实力和素质。叫做以实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靠你执政能力的提高把它真正确立起来。

  第三个思维方式叫做做事。

  我们中国传统社会一强调做人,二强调做官。你比如说我们儒家文化就是做人的一些规则。人以理置信,为廉功简让。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一是做人,二是做官。

  在今天,我们发现一种现象。一些人比较注重去琢磨人,而不大注重去琢磨事。琢磨事的思维、价值取向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今天我们做的事非常艰巨,非常复杂,矛盾也很多。如何确立做事的思维,一心一意做事。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确立起来。道德是做人,能力是做事。我们既要做好人,也要把事做好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按说了,和尚多了,力量大了,水会越来越多。但最后为什么不抬水了呢?原来这三个和尚彼此在琢磨人。你太多啦,我太少啦,你喝多啦,我喝少啦,师父偏向你啦,师父不偏向我啦,大家一互相琢磨,心里不平衡,摔挑子不干了。如果这三个和尚都去琢磨事,效果就不一样了。第一个和尚说,扁担抬水效率太低,引进技术。他在琢磨技术创新。第二个和尚说,谁跑的快抬的多,到庙里吃的多,谁跑的慢抬的少,到庙里吃的少,他在琢磨分配制度创新。第三个和尚他说,咱们实行严格的管理分工吧。你抬一段给我,我抬一段给他,他抬一段到庙里。管理分工出效率。他在琢磨管理创新。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分配制度创新,一个管理创新。三个都在琢磨事,这个水肯定会越抬越多。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氛围和环境的话,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会更加快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个社会发展会更加健康。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要树立这么三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注重后天作为,注重内在实力,注重做事。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思路。

(四)真正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知道如何执政为民。

  我们讲,要执政为民。要执政为民就应该了解,我们的老百姓关心的是什么,他有哪些诉求,他有哪些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毛泽东。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作为与这个山是具有不解之缘的。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后来走上井冈山搞革命。再后来走上延安的宝塔山。毛泽东一生的主要的历史使命,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要建立一个新的江山。王明是洋派,毛泽东是山派,山沟里出来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他强调农村保卫城市。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打游击,大多都在山沟里进行。毛泽东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很多很多的诗词都与山是有直接关系的。毛泽东的性格像什么,同志们,特别的想山,顶天立地,压不倒的。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邓小平。邓小平他的一生,他的作为很大程度上是与海是有不解之缘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漂洋过海到法国,1978年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同志们想想,当年改革的主要前沿阵地是在沿海的地区。1984年成立了十四个沿海的开放的城市。而开放呢主要是学习海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的经验、技术和先进管理的方法。邓小平他后来说自己有一个失误,忽视了上海的发展。后来1992年,上海的浦东大开发起来了。邓小平性格像什么,同志们?特别的像海。海纳百川,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邓小平的三卷里边把很多很多的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大背景当中来考虑。他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的眼光的。正因为邓小平的一生与海有情结,所以他这个骨灰也要求撒向大海。

  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江泽民。江泽民1989年就任我们的总书记。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就任总书记以来,他执政的特点和他作为的呢?我想还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这个字就是党。尽管这个概括可能会以偏概全,但能抓住主要的。

  当时有四个事实摆在了江泽民同志的面前。第一个事实,1989年国内那一场国内政治风波,而那一场政治风波和党内的问题是联在一起的。第二个事实,1990年左右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那都是我们老大哥。我们是小老弟。老大哥执政几十年,怎么一夜之间执政地位没了?我们作为小老弟应该好好总结总结了。所以江泽民同志三番五次强调,好好总结总结世界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第三个事实,就是党的执政基础不同程度上受到挑战。所以他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呀。如何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个事实和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第四个事实,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而这个人主要指各级领导干部。这四个事实大都是党的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摆在了江泽民同志的面前。所以江泽民同志就任总书记之后不久,讲的最响亮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党的建设这个伟大的工程。

  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我们进一步追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形象?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当然这个概括可能为时过早,但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可以做一点预见。这个字主要就是民。

  当然毛泽东也讲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也讲民,人民答应不答应,欢迎不欢迎。江泽民也讲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你新的领导集体也讲民,他的特点在哪里呢?我的理解,把民这个字写得更大,把民这个文章做得更好。大家看一看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有个主线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民富的问题、民生的问题、民主的问题,民情的问题、民力的问题都摆在中央领导人的桌面上了。他们自觉地要树立一个执政为民的形象,执政为民的理念。一个亲民的形象,逐渐地树立起来了。

  同志们想一想,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后不久,到西柏坡搞调研重温两个务必。我们很多老干部在重温两个务必过程掉眼泪,怎么掉眼泪呢?我们有些地方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有些地方人民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忧患意识。这反映新的领导集体他掌握民情。

  后来SARS向我们走来了。在SARS期间我们很多人感到很恐惧。在这个时候把电视一打开,眼睛一亮,我们的总书记,我们的总理,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到人民群众中间,零距离接触,手握手。人民的生命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SARS以后不久,就业问题出来了。中央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和民生联系起来了。再后来,民负的问题,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的农民贡献很大,但是获得社会的成果相对比较少。如何提高农民的增收问题,我们的国务院,我们的党中央都非常关注。后来还有民主的问题,人民群众力量发挥的问题都出来了。所以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面前。如何解决好民主的问题,民生的问题,民富的问题,民力的问题,还有民情的问题,这些都摆在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桌面上来进一步加深讨论。他们不仅在思想上强调,在实践上也努力这么做。

  你比如说民富的问题。今年,2004年春节回家,我就看到了,我们现在有一些农民对中央给予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政策非常拥护。一些地方免交农业税了,种地有补贴了,原来不愿意种地的农民现在愿意种地了。这就是个很好的现象,来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这是一个问题吧。

  再比如说,民主的问题。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从不同的方面来推进民主法制化的进程。当然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然我们既要重视,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民主法制化的进程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民族的素质。如果民族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比如说,只强调权利而不尽义务,只强调自主而不承担责任,只强调自由而不缺乏自律,在这个情况下你过度强调民主,而这个民主反而会成为推翻一个政府的一把利剑。所以民主化的进程要推进,民族的素质也要提高。

  再比如说民情的问题,现在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民情民心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说,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有些人对新的社会的变革和现实的环境无法适应,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在由一元化社会走向多元化社会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对社会的多样化和价值的多样化这个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再比如由人情走向理性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对人际冷漠这个生存环境感到无法适应。面对这些我们很多人在精神世界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营造一个良好的一个生活的氛围,关心民心,这些问题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是比较关注的。营造一个和谐社会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也包括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一个民心的问题。

  还有一个民力的问题。如何把广大人民群众隐藏的那些潜力、创造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去?这也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关心的。

  像类似于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搞清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执政为民。掌握民了,才知道如何执政为民。对我们的人民都不掌握,怎么做到执政为民的呢?

  总结:

  那么今天我主要讲三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主要在于以人民为本。我从理论的层面,从历史的层面,从现实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是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更自觉地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第二个问题简要地分析一下,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某些地方,某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执政不为民的现象的表现以及它深层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也是我讲的重点,就是如何来保证来做到执政为民,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讲到了,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党员干部必须要执政为民,我讲到了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的干部愿意执政为民。我讲到了,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的建设,使我们党员干部能执政为民。我也讲到了,要了解我们的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知道如何做到执政为民。

  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基本的内容和基本的观点。

  中央党校强调研究式教学,反对讲大话、空话、和套话。要讲自己研究的成果。今天我所讲的,是结合中央的有关精神,结合大家身边的实际,结合我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来谈一谈我对坚持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解。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如果感到哪些地方有哪些偏颇,希望同志们提出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好,感谢大家!

友情链接: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161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