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提高班子成员的个体素质很重要,它是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班子建设中,仅仅提高班子成员的个体素质还不够。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要有效地实现集体领导,就必须注重发挥党的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在协调班子的过程中,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班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班”之“长”,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书记都应该掌握协调班子的方法和艺术,这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领导者的一种美德。要树立起“班子”的威信,首先需要以德服众。严于律己,就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想取得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最佳合作,书记首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响他人。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宽以待人。宽以待人,就是要对他人的长处不嫉妒,对其短处不歧视。作为“班长”,要善于与班子中性格各异的人相处,允许各种观点并存。对于班子工作中的失误,书记应主动承担责任。特别是对那些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为了搞好工作受到中伤的班子成员,书记更应当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予以保护和支持。这样就能够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真挚、友好、合作的气氛。总之,宽容,犹如润滑剂,能减少摩擦系数,避免内耗,是增进班子凝聚力、向心力的有力武器。
2.分工授权,处事果断。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但又同分工负责制密切结合。书记作为班子的“一把手”,应注意发挥班子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如果事事都找“一把手”,忽视了其他班子成员的作用,就会“冷”了大家的心,集体领导就会变成无人负责。因此,要搞好领导班子的协调,就必须明确分工授权,使每个班子成员各司其责,减少因分工不明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摩擦。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书记要做好协调工作,防止由于分工授权而导致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因此,各级领导班子在决定重大问题,分工授权以前,书记应组织会议,进行集体讨论,先行统一思想。在讨论中如果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而这个问题又不急需作出决策,就不应急于拍板决定,授权分工。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把问题放一放,待会后书记与个别人进一步交换意见后,再做结论。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效率不高,但班子成员统一了认识,能够齐心合力,这样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更高,能够从整体上加快速度,使党的工作得以更好地完成。
3.经常交心,相互沟通。在一些党的领导班子中,之所以会出现班子内部不团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记的作风不民主,搞“一言堂”,听不得不同意见。因此,搞好领导班子的协调,增进班子的团结,书记首先要有真诚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事实上,在党的领导班子中,书记和委员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虽然书记对领导班子的工作负主要责任,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时,都有平等的一票之权。这就要求书记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对待班子成员要有诚心,要经常与班子中的其他成员“通气”,经常交换思想和谈心,借此达到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在领导班子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有了矛盾只要及时交换意见,做到以诚相见,就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团结。这就说明,作为一“班”之“长”,经常地同班子成员交心,经常地组织班子内部的相互沟通,也是协调班子的一种有效措施。
4.严明公正,一视同仁。在协调班子,搞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的过程中,书记能否公平公正,做到一视同仁,是有着决定意义的环节。一般说来,人们往往能够谅解领导者在工作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但无法容忍领导者的不公正作风。作为一班人的班长,尤其不能在班子内部搞亲一部分人,疏一部分人,意见相同就亲亲热热,意见不同则另眼相看。这样做不仅会造成书记与委员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容易在班子内部形成对立的两派,即亲近书记派与疏远书记派,使班子中的内聚力下降,排斥力上升,导致分裂。一个有经验的领导者,应该善于在领导集体中搞“平衡”,即平衡各种关系,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当然,这不是说放弃原则,“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是要求书记行为公正,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处事无私心,秉公行事,这样就能避免因不公正而引起的偏见和隔阂,促进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