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即威望与信誉,是无价之宝,是领导者必须具有的资本。领导干部的威信如何,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时期,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威信,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提高自己的威信呢?我认为关键要从七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德立威。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凡择贤良者,必以德为先。为人、做“官”,德是第一位的。品行不端,心术不正,就没有领导资格。实践证明,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为官者道德品质如何关系重大。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官德”。首先是政治上要强。要自觉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帅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立场、经得住考验。惟有政治强,才能担当起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否则,就会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迷失自我,动摇信念,走上歧途。甚至于“才”越大,负作用越大,离党的要求走得越远。其次是人品要好。“仁义者,虽聋哑不失为君子;不修,虽破万卷不失为小人。”要先做人,后做官,立德修身,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人走正道,处事讲公道,对父母尽孝道,对同志讲厚道,以民为本,当好公仆,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要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所累,不为权所缚,不为利所驱,不为欲所惑,以德润身,以德服人,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使自己具有良好“官德”操守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二是以才树威。才是决定领导者威信的重要因素。一个才疏学浅、平庸无为之人,是很难树立领导威信的。21世纪是一个大竞争、大创造、大发展、需要大智慧的时代,快节奏、高效率、优质化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作基调,领导机构精简、领导干部精明强干成为时代特征,追求创新、卓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要求领导者素质更高、视野更阔、思路更清、能力更强、业绩更佳。“官升学问长”的想法是自欺欺人、荒谬有害的。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增强“本领恐慌”意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与时俱进。要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带头搞好学习,深入研究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水平,成为饱学之士和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法律,又懂市场;既会说,又会干;既能独当一面,又能驾驭全局的复合型领导干部,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求真知,立大志,干大事,成大业,以丰富的学识、出色的才干赢得上级的认可和群众的拥戴。
三是以公取威。“治官事则不营私家”。一个领导者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民”还是为“官”,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正不正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实践证明,多一分公心,就多一分人心;多一分人心,就多十分力量。领导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事公平、待人公道,就能聚人、聚心、聚才、聚威。否则,就会导致离心、涣散、丢人、丧威。在领导实践活动中(如干部使用、评先评优、职工福利及对人的处理处置等方面),一定要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道、公正。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奖罚严明,不徇私情。要克已奉公,甘愿吃亏,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安心守志,淡泊名利,自觉在“做事”中“做人”,在“做人”中“做事”。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更要出于公心,守公道,讲原则,扬正气,压邪气。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远近亲疏。坚决抵制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真正把那些不跑不送、不事张扬、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重用起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领导威信的重要途径。
四是以廉生威。“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是树立威信的关键所在。自古百姓爱“清官”,只有清正廉洁,才能真正为民作主,为民办事,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执政党的地位也才能牢靠。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时刻保持“我就是执政党之一”的政治责任感,把当“官”不为发财、为民不遗余力、办事不图回报、工作不讲私心作为基本要求,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不被金钱所惑,不被美色所迷,不被人情所困,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守得住灵魂,抗得住诱惑,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不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和品德。要经常给自己“量尺子”、“照镜子”、“过电影”,并及时“扫地”、“洗脸”、“问心”,牢牢守住党性原则防线和自己做人的底线,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管住小节,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的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初、慎微、慎独、慎终,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用好手中的权力。不管到什么时候、职位发生了怎样变化,在反腐倡廉方面都要敢于宣布“向我看齐!”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把人做好,把事干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以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赢得领导和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五是以情助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动物,以情动人尤为重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感情越深,关系越密切,领导者的威信就会越高。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团结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首先,对群众要怀有深厚感情,做群众的知心朋友。要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李连成同志那样,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想群众所愿,做群众所盼,改群众所怨,解群众所难,爱民、敬民、富民、安民。其次,对同志要像火一般的热情,用感情留人、共事和创业。同志之间既有工作关系,又有感情关系。彼此之间感情深了,大事好商量,小事能善断;感情隔膜了,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因此,要注重培养感情,将心比心,尊重对方,多沟通、多交流。工作中要想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关键时刻“看我的”、“跟我来”、冲得上,让同志有一种敬佩感;生活上享受在后,多关心照顾同志,让同志有一种温暖感;决策时多征求采纳同志的意见和建议,让同志有一种被尊重感;利益面前想着让着同志,让同志有一种荣誉感;事业上多给同志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帮助其多出成绩、不断进步,让同志有一种成就感。珍惜在一起共事的缘份,努力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胆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相互支持的同事,生活上亲密无间的挚友,达到“共事一场,友谊一生”的境地,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事业发展。
六是以诚增威。诚者,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之谓也。“人无诚而不立。”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一个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势一时,但决不会长久,到头来还是会害了自己。领导干部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为群众所拥护。一要真务实求,表里如一,诚信做官。说老实话,当老实人,办老实事,不搞两面三刀、弄虚做假,不作表面文章。恪尽职守,从严治政,不回避矛盾,不推诿扯皮,不怕得罪人。二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诚信做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三要胸怀坦荡,为人忠厚,诚信做人。对同志关心不冷漠,理解不误解,信任不猜疑。宽容大度,既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既要帮其补短,又要用其所长。决不能玩弄权术,嫉贤妒能,对副手、下级提拔中压着,相处中防着,交往中冷着。努力做到与领导交往尊重而不献媚,与同志交往真诚而不庸俗,与亲人相处关怀而不庇护,同心同德,荣辱与共,以赤诚之心换取同志的尊重和支持,以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形象取信于民。
七是以绩固威。为政之道,贵在务实。江山是打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党和人民交给你一定权力,你就要对工作负责,就要有所作为。如果在一个地方或单位工作数年,面貌依旧,那就是失职。只有干事、干实事、干成事,才能赢得组织认可、群众满意。一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决反对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遇事推诿、不负责任,坐而论道、不干实事的不良倾向,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激流勇进的竞争意识、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扬长避短的创新意识,以只争朝夕、求真务实的精神议改革、谋发展、抓大事、图振兴,自觉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一切为了群众,珍惜民力,实现民利,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决不搞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反对急功近利,防止劳民伤财。要“做事”,不要“作秀”;要创造,不要浮躁。既要重“显绩”,更要出“隐绩”,为后任干事创业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对各项工作都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抓、严管、实干。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牵牛鼻子”和“弹钢琴”,采取“重点抓、抓重点,领导抓、抓领导,反复抓、抓反复”的办法,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动,努力开创本地、本部门工作的新局面。总之,不管正职、副职,不管分管什么工作, 每年都要干成几件实事、大事、好事,都要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以良好的业绩回报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养育与期待。